这个春节档最令人振奋的影片莫过于《红海行动》。该片可谓是类型与主流价值观结合的典范,尽管与传统意义上观众的合家欢期待有些背道而驰,但毫无疑问,其意义绝非在春节档获得多少票房或上演反超戏法这么简单———它的诞生改变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美学形态。
在这样的意义上,对《红海行动》中演员的审视,也具有了某种别样的里程碑意味。诚然,《红海行动》仍然不乏相对重量级的演员压阵,比如张译、海清、张涵予(类似客串身份)等,但除了这几位以外,构成全片主要人物群像的海军蛟龙突击队员,清一色由风华正茂但并不曾在大银幕上被万众瞩目的年轻人组成。在开场索马里部分大放异彩的狙击手罗星,由青年演员王彦霖饰演,他此前在电影领域最为人瞩目的角色是《火锅英雄》里的匪首。罗星的后继者顾顺由黄景瑜饰演,黄之前几乎没有电影演出的经验,所出演的都是网剧、真人秀等。
这就引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在影片中,中国海军的蛟龙突击队员临危受命,前往伊维亚共和国营救人质,在这个被虚构出来的国度中,以血肉代价换取了深陷险境的中国人质甚至他国侨民的安全。影片展现出一种英雄无惧的姿态,没有浪漫搞笑,亦不多发豪言壮语,八名队员在全片大部分时间里硬桥硬马地对抗敌手,残忍与血腥场面轮番上演,将营救与打破阴谋家战争企图的行动,激发出超乎想象的艰难与壮烈。在这样的纯粹战争动作类型营构下,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演员的明星魅力产生的所谓偶像崇拜,几乎全部让位于对于他们所负责塑造的角色本身的个性与热血能量的认知。在《红海行动》中,这种认知甚至造成了角色的“群像塑形”远超“个性塑形”,形成了一种基本无从由演员自身特征来辨识,而需要通过进入具体的叙事过程才能够感知的个性图谱呈现方式。
这也是《红海行动》之于当下国产影视界的正面意义所在,不仅刷新了本国此类型电影的表现尺度与思维,更在演员策略层面,提供了相当有益的表率。《红海行动》与此前一些主打成熟/知名明星阵容的群像主旋律电影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中那些明星对观众来说辨识度较强,观众可以轻易从明星本身进入角色,并在走马观花中区分角色以及角色与其对应的演员之间的扮演/被扮演关系。而《红海》中几名队员之间的特征区别,对非粉丝系观众来说,无法通过非常显在的演员辨识度来完成,而只能由剧作本身隐现的个性以及角色个人擅长的技巧来判断,比如罗星是大神级狙击手,顾顺是克隆高傲版罗星,或如同蒋璐霞饰演的女机枪手佟莉,是以飒爽的外表与真性情而给予观众深刻印象的。尽管影片在剧作上对人物自身的性格只是蜻蜓点水的带过,但基本完成了令观众了解基本性格的任务。
事实上,影片中的青年演员们基本都不曾经历系统的专业表演训练,更多的是模特、武术学习背景,而启用这一班演员完成《红海行动》中的冲锋陷阵戏码,正是导演林超贤执行作者意识(若这个词成立,其实在《红海行动》这样的类型中也体现得很鲜明)的明显表现,演员,成为了贯彻一场战争或一个任务的过程的载体,他们自身体现的是基于专业军人的特征表现,比较干脆地对明星魅力及所谓“流量”的祛魅,有助于影片整体表意的完成。这些年一度泛滥成灾的对“IP”及流量明星的盲信与肯定,在《红海行动》中得到了一针见血的驳斥。影片中这批青年演员,并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意义的流量明星的范畴符号,他们外表既非弱不禁风,表演过程本身也充满艰辛甚至危险,重装备、战斗姿势及种种的肉体折磨,对青年演员或比较资深的海清、张译等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与流量明星对表演本身的淡漠有本质区别。
在此意义上说,《红海行动》完成主旋律言说、拓展国产片类型视野之外,更是对于“青年演员”群体自身专业素养及敬业精神的确认。它凸显了商业与效率最大化中的正向因素,是以高度专业化的思维打造的电影产品。影片直面惨痛的战争,极尽写实地表现战场上的残酷,来凸显主人公的勇气与顽强,这本身是对演员的巨大考验,也是借助这样的烈度,呈示当下时代青年演员的表达多元可能。最起码,这可以成为另一类值得信赖的大银幕实在偶像,而他们的“翻身仗”,相信绝不止于《红海行动》。
作者:独孤岛主
编辑制作:徐璐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