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着“小人书”之称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成长。在那些没有电视、游戏机、互联网的往昔岁月里,很多孩子的梦想就是攒下零花钱,到街头的书摊买上几本心爱的小人书。和小伙伴们围坐在院子里,一页一页翻看小人书,看到脖子发酸、眼皮耷拉,是多少人温暖的童年记忆。《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三毛流浪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一大批经典的连环画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新知,一个个艺术形象由此走进亿万读者心灵深处。
在很长时间里,用图画讲故事的连环画艺术凭借通俗与直白受到广泛追捧,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内容,也绘就中国绘画史上的亮丽景观。那段时日,《连环画画报》风靡一时;连环画可谓出版界的支柱,占据全部出版物的三分之一;仅1982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2100多种,共8.6亿册,几乎人均一册;全国几乎家家新华书店都设有连环画专柜;连环画领域走出的大画家不计其数,顾炳鑫、王叔晖、刘继卣、赵宏本、陈光镒、贺友直、刘旦宅、程十发、戴敦邦、沈尧伊……
连环画如此“走俏”背后,你可知创作者为之付出的心血?今天,我们回望那些经典的连环画,不是怀旧,而是对于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念。看看当年那些连环画名家如何画好“小人书”,我们才明了,方寸之间天地宽,经典缘何成为经典。
用脚步丈量方寸,画“小人书”下大功夫
画《山乡巨变》,贺友直两度到故事发生地去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房屋庭院、水井炉台、农具用品、服装摆设,一一入心
现代发行的连环画,由于故事中的人物画得很小,又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叫“小人书”。别看名字听起来小儿科,对于画家们来说,画好小人书,下的都是大功夫。
《山乡巨变》原是周立波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书中对当地特有的民俗生活的描绘和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贺友直将《山乡巨变》进行从小说到连环画的再创作时,所要做的工作可不仅仅是把文本内容搬上稿纸那么简单。如何把握人物的特征?如何抓住微妙的细节?为此,在创作过程中,他曾两度到故事的发生地去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
贺友直总是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收集素材。“我收集素材主要靠观察和记忆。农家生活,从早上起来开门,到晚上熄灯休息,我都注意观察;房屋庭院、水井炉台、农具用品、服装摆设,都用心去看,用脑子默记。”这“记”也不是死记,而是理解着记,“理解了就记牢了”。等到创作时,这些素材就源源不断地涌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在《山乡巨变》的连环画创作中,贺友直曾两易其稿。刚开始画的时候,他吸收苏联《星火》画报上的手法,黑白的,整个画面的情调也不对。后来,他看到了陈老莲的画集《水浒叶子》,又买了《中国古代文学插图》,受到这些经典画作的启发,贺友直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通过白描和中景构图,把湖南农村的面貌和人物所传递出来的感觉充分地表达了出来。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也成了新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
长征题材的作品在沈尧伊的艺术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连环画方面,前有潜心六年完成的鸿篇巨制《地球的红飘带》,后有不顾年老之躯完成的《长征·1936》三部曲(包括《奠基礼》《大回旋》《大会师》),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作为一名画家,沈尧伊对细节的考究完全不输历史学家。长征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并不多,而沈尧伊为了再现历史,不仅通读过很多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长征史,还曾多次重走长征路。第一次重走长征路还是1975年,历时三个月,在不通车的地方,有时甚至需要骑马。“实事求是”是沈尧伊最常提到的四个字,他会把当时的武器装备一一画出请老红军挑选补充,也会把建筑复原图拿给长征沿途的老乡们多次核实修改。当年的老红军在看了《地球的红飘带》后曾激动地说,“当时就是这样的”,这对沈尧伊来说,是最高的评价。
“一个人做事,得有始有终。我用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画长征,那我就把它做完整。”对于沈尧伊来说,长征不单单是他笔下的画,他走过的路,更是一种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信念。
贺友直曾说:“我是个干活的匠人,凭手艺功夫吃饭。”这手艺功夫不单单是技巧,比如线描或是重彩,更重要的,是画家倾注在画作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丁斌曾、韩和平为了创作连环画《铁道游击队》,不仅精读了原著和有关历史资料,而且深入到铁道游击队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去体味当时的情形。顾炳鑫创作的《渡江侦察记》是同名连环画中最受欢迎的版本。为了画好这部作品,他专门到部队体验生活,分析侦察兵的生活习惯和武器装备。这样的例子在连环画画家身上比比皆是。
每一回创作,都是一次进阶、一种突破
水墨画、炭笔画法、欧洲铜版画画法、明刻本插图画法、汉砖雕刻画法等等,都是程十发曾经在连环画领域探索的表现技法
连环画家高云形容画连环画是“持久的慢跑”,需要足够的耐力,“这是一个全方位考虑驾控全局、时空穿越的过程,简直像是在构思一部戏,从导演、演员到服装、场景,都由一个画家来完成。”人们记忆深处那些经典的连环画,一笔一画,一张一弛,一动一静,无不凝结着创作者的无数心血,惟其如此,它们才能在每一个时刻熠熠生辉。
宽40厘米、高50厘米的一套连环画《闹天宫》出自刘继卣之手,可谓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美猴王的神勇与桀骜,都在画作中栩栩如生。今天我们熟知的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曾说,他在拍戏时吸收了刘继卣先生画中的精髓融入到荧幕美猴王的塑造中。这组连环画以《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为蓝本,共分八幅,每一幅都可以称得上艺术的珍品。刘继卣是近现代中国画家中少有的工笔白描、重彩、小写意、大写意俱能的画家,而《闹天宫》是工笔重彩画。所谓“三矾九染”,说的就是这种画法,要用淡墨一遍遍晕染,使得色彩明朗、厚重。八幅画前后花费了刘继卣半年多的时间,每天从早到晚,心无旁骛。刘继卣创作的态度几近虔诚,用色用墨亲自研磨不说,每天动笔前还要清水洒扫,沐浴更衣。这套画作出版发行之后,立即广受好评。
程十发每创作一部连环画,都争取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早在1955年,他就开始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来创作连环画,《画皮》即为代表,一改以往连环画受“跑马书”影响采用单线勾勒的惯例。用国画元素表现《聊斋》故事,恰到好处地体现着原著的浪漫气息和深长寓意。只见画中无论懦弱的书生还是魅惑的美女,无不造型简洁,寥寥数笔勾勒了体形,五官却又是极为灵动的。此外,程十发在连环画领域尝试过的创作方法还包括炭笔画法、欧洲铜版画画法、明刻本插图画法、汉砖雕刻画法等等。如是探索,几乎成为这一代连环画画家的自觉。以中国写意画创作《白光》,以写意彩墨创作《小二黑结婚》,以写意线描创作《十五贯》,贺友直的连环画之路同样令人感佩。
在连环画的方寸之间,一代代创作者们开掘艺术表现的边界,也在拓展创作题材的视野。中国古典名著、红色经典以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外国名著进入连环画创作者的视野,连环画《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金银岛》《老人与海》《最后一课》等相继问世,多少人的外国文学启蒙就是通过连环画! 关注现实、关注平凡人的生活与情感,也成为连环画新的创作方向。连环画《人到中年》《人生》等都曾因触及到现实生活真实而敏感的一面,引发过强烈的反响。
>>>那些年,我们爱不释手的连环画
王叔晖《西厢记》
王叔晖是1949年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的画家之一。她的创作以古典题材为主,连环画《西厢记》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色彩明艳清雅,线条流畅刚劲,环境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莺莺娴静端庄,张生痴心一片,红娘机敏善良,都通过她的画作形神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一套16幅本的《西厢记》曾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1983年《西厢记》特种邮票发行,再一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丁斌曾、韩和平《铁道游击队》
丁斌曾、韩和平合作完成的《铁道游击队》共计10册,内含1200余幅画页,是两位画家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的一部连环画。这部作品采用了传统单线白描的创作手法,又充分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和视角转换,使得整部作品在保持连贯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在程十发的启发下,画家们借鉴了京剧《三岔口》的武打表现手法,使得夜间战斗情节同样引人入胜。这部作品曾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自出版以来,共计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计印发3652万册,是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刷数量最高的现实题材连环画。
贺友直《山乡巨变》
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无论是线条的运用还是构图的方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又吸收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农村生活体验,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鲜活的创作之路。《山乡巨变》将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描绘得真切自然,带着亲切的乡土气息,完成了从文学到美术的再创作。这部作品曾获得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在当代美术史上有不可绕过的学术地位。有的读者甚至因此改变了原来轻视连环画的观点,承认它是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
赵宏本、钱笑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赵宏本、钱笑呆合作完成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充分发挥了二人各自的专长。赵宏本擅长画猴,钱笑呆以仕女画见长,二人合作的连环画运用精湛的笔法将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孙悟空的嫉恶如仇,唐僧的不辨是非,白骨精的美艳狡诈,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曾在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荣获绘画一等奖,后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世界儿童画插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不仅闻名全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声誉。
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
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这部作品结合了西方写实的风格和版画的技法,在创作手法上独树一帜。又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再现了视觉的长征。这部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革命题材创作的一座高峰。
作者:范昕 钱雨彤
编辑制作: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