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是一部关注度很高的电影。它所聚焦的女性困境和育儿焦虑,无疑是今天最吸睛的话题。
但这也是一部话题先行的电影。影片的表述是混乱的,完全不足以支撑起对于这个话题的深入探讨,更没能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1、
影片最主要的戏剧冲突,来自姚晨饰演的女律师和马伊琍饰演的小保姆(为了便于描述和阅读,以下用姚晨和马伊琍的名字代替剧中人)。所有的情节都因他们两人的相遇展开。姚晨这条线的脉络很清晰:丈夫出轨,提出离婚,独自带着孩子,需要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马伊琍就这样上了门;而马伊琍这条线则复杂得多,随着剧情层层剥开,观众发现,她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木讷,她来到姚晨家里,是一次处心积虑的报复,只是由于天性中的善良,在最后改变了主意,把计划中的拐卖变成了绑架。
至于绑架之后准备做什么,影片没有交代,大概创作者认为这并不重要。影片想要呈现的,是姚晨在找孩子的过程中一点点走近马伊琍的悲剧人生,所以她会在看见马伊琍抱着孩子站在船舷上,并以跳船相威胁时,痛哭流涕地说出:是我的错,我没有好好地去了解你,我没想到你有这么难。
其实这个情节本身很不令人信服:一个苦苦寻找孩子的母亲,在终于见到孩子的那一刻,发现孩子身处险境,她的反应可能会因性格而异,但她全部的关注点一定是在孩子身上,而不会是姚晨这样。所以,创作者只是迫不及待地借角色之口说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两个身份地位迥异的女性最终真正地彼此靠近。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她们相遇了,似乎彼此了解了,然后呢?
没有然后。我们没有在电影里看到这种靠近在彼此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者说对于人物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人物是静止不动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甚至,除了导致整个故事发生之外,我看不到马伊琍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姚晨最后的那段法庭陈词,关于母爱到底是自私还是伟大,关于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这些困惑也好,感悟也罢,是因为马伊琍的出现才产生的吗?
影片里有一个情节,说的是当马伊琍的女儿因为妈妈拖欠医药费太久而不得不离开病房时,马伊琍看见姚晨和她那个医疗设备驻院代表的丈夫一起,在护士的陪伴下,抱着女儿进了病房,占据了那个原本属于她的女儿的床位。
▲影片中姚晨的丈夫是一名医疗设备驻院代表
在编导的意图中,这个情节是之后故事走向的重要伏笔。在我的眼里,它更像是一个隐喻,指向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所有女性的困境都是一样的,如同她们的女儿分享同一张病床。
然而,所谓“所有女性的困境都是一样的”的命题,真的成立吗?
片中还有一个情节:姚晨开着车,马伊琍带着姚晨的女儿坐在后座上。有过惨痛家暴经历的马伊琍按照她自己的逻辑问姚晨:他打你啊?姚晨愣了一下,回答:那倒还不至于。马伊琍又问:那你为啥要离婚?姚晨笑了一下,回答:你不觉得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吗?这个时候镜头又转到马伊琍的脸上,她表情的潜台词是:男人只要不打老婆不就够了吗?你还图啥呢?
相比于病房那段,这场戏反倒是逻辑正确的。它揭示出一个真相:她们的困境,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而编导却试图用一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概念把不同层面上的困境一锅烩,就像姚晨最后那段大而化之却不知所云的陈词,只能说明,他们自己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2、
这部电影里,马伊琍的困境其实不用多说,我们太熟悉了。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话题是:姚晨的困境,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你工作,他们会说你不配做一个妈妈;如果你不工作,就会像朱敏(片中另外一个女性角色,全职母亲,离婚后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和前夫对簿公堂,姚晨正是前夫的辩护律师)一样,最后连抚养孩子的权利都被质疑和剥夺。”
这就是片尾姚晨在朱敏案再次开庭时的法庭陈词。这段话本身听上去并没有错,要事业还是要家庭,这确实是今天很多女性面临的两难选择。
▲法庭上,姚晨的陈词道出了今天很多女性面临的两难选择
姚晨本人曾经在前段时间的一个演讲中坦言,自从生了孩子,职业生涯便遭遇阻滞,找上门来的剧本明显少了;很多人会问她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可是从来没有人这么问过我先生”。
在我的猜测中,姚晨接下这部戏,大概也是因为对话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为什么“事业还是家庭”会成为今天女性的两难选择?不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遇到家暴或者出轨的渣男,而是因为随着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我们越来越渴望探求自己在“母亲”这个身份之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内核和成长空间。换言之,今天女性的困境,来自自我需求的实现和养儿育女的职责之间的矛盾。
▲姚晨的演讲《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
曾经有一篇风靡网络的文章:《职业妈妈和全职妈妈写给对方的一封信》。
职业妈妈在信里写:
常有人质疑你一天到晚在家做什么。我知道你在做什么。我知道你做着无薪的工作,常常还是无人感激的,这份工作从你早上醒来那一刻开始,到睡觉那一刻甚至都还没结束。我知道你怀念你经济独立的时候。我知道你想要你的孩子感到被重视和被爱,而全职妈妈,没有人比你做得更好。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理解你,因为我们都是母亲,我懂。
而全职妈妈在信里写:
我知道有时候你会被人评判指责,因为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自己去上班。一些人会暗示你不像全职妈妈一样爱你的孩子们。他们怎么能这样说你?我知道你对孩子们的爱跟别的妈妈是一样的。我知道做出重返职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你在为你的孩子们树立一个了不起的榜样。你在向他们展现着一个女人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在家以外的地方用一些方式做着贡献,并且仍旧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理解你,因为我们都是母亲,我懂。
这样的困境不属于我们的上一代: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帮助多少母亲分担了育儿职责啊!它也不会属于我们的下一代:到她们成为母亲的时候,全社会的普遍认知一定已经进化,男人和女人都可以自主选择是工作还是全职带娃。
可惜的是,面对这样一个颇具时代感的话题,主创展现出的观念却完全是过时的。编导借角色之口说着“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们在片中只看到个体的遭遇,却没有时代的切面。片中三个女性,遇到的男人不是渣就是坏,这样的极端设定固然凸显了人物的悲剧感,但却加深了传统的刻板印象,那就是:男人靠不住,育儿只能靠妈妈。
这是对当下女性图谱的窄化啊!而一部探讨女性困境的文艺作品,如果它导致的结果,是让女性不敢结婚、不敢生娃、不敢请保姆,对未来的人生充满恐惧,那它的价值何在?
作者:邵岭
编辑制作: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