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2年一位澳洲商人曾宣布要建造新的“泰坦尼克号”邮轮,该计划却由于资金不足在2016年停止了。近日据外媒报道,该商人已经筹措到充足资金重启该计划,“泰坦尼克2号”最快会于2022年下水,行驶从英国南安普敦至美国纽约的航线,完成当年“泰坦尼克号”因沉没未能完成的航行。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同时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海上事故之一。1997年詹姆斯·卡梅伦拍摄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旷世爱情是艺术家的创作,但事实上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上,的确有数对情侣在生死一线的时刻,经历了人世间最凄惨的生离死别。
爱上小石匠的阿斯特尔夫人
意大利播出了一部关于泰坦尼克的纪录片,其中有与卡梅隆拍摄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两位主人公经历相仿的“真人版”曝光。杰克,其真实身份是一名石匠,名叫艾米里奥,露丝,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亨阿斯特尔的妻子,人称阿斯特尔夫人。
当时在泰坦尼克上,艾米里奥是二等舱乘客,阿斯特尔夫人则身在头等舱。单就船票价格而言,两者相去甚远。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真人版“杰克”并未在4月14日夜如影片所述葬身海底,而是去世于1974年,享年93岁。与阿斯特尔夫人在泰坦尼克上的恋情,艾米里奥一直保持缄默,直至晚年,才在接受采访之机透露些许。
艾米里奥与影片中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杰克经历极其相似,除了凭借一系列的运气登上泰坦尼克后对阿斯特尔夫人一见钟情、并被邀请参加头等舱晚宴以外,在纽约,艾米里奥供职于当地一家知名石器行,艺术造诣和天赋有口皆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登上救生艇时,艾米里奥迫不得已换上了一身女装,这也是事后生还者名单上其真实姓名被冠以“艾米里奥夫人”的原因所在。另外,艾米里奥向造船公司索赔2.5万美金,生还后,他曾一度服役于意大利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未与第一任妻子离婚的情况下再婚。
女权运动活动家坎迪夫人
英国《太阳报》今年4月17日报道说,泰坦尼克号沉船悲剧的幸存者坎迪夫人的回忆录和一个属于她的微型画像吊坠将于4月29日拍卖。
1912年泰坦尼克号起航时,坎迪夫人已经53岁。身为一名记者、作家,已经离婚的坎迪夫人正在法国为自己撰写的一本书进行研究,她接到一封电报,说她的儿子哈罗德在纽约的一次飞机事故中受伤。而尽快赶到纽约的唯一办法就是乘坐正在处女航的泰坦尼克号。
尽管已年过半百,但坎迪夫人风韵犹存,吸引了头等舱内至少6名男士的注意,他们争相向坎迪夫人献殷勤。但坎迪夫人并不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女人。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她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的主张。
在那个年代,离婚女性受到教会、社会的歧视,但坎迪夫人敢于离开虐待自己的丈夫,并靠自己的力量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靠写作过上了体面生活。她写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成为国际畅销书,这使得她能够买得起世界上最豪华邮轮的头等舱船票。
在泰坦尼克号上,富有的艺术家爱德华·肯特最终赢得了坎迪夫人的芳心,他们之间的恋情成了1997年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主线。
在坎迪夫人36页的手写回忆录中,她透露了自己对肯特的好感,他帮助她暂时忘却了对儿子的担忧。
坎迪夫人与肯特的恋情在1912年4月14日晚11时30分被无情中止,那一刻,“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勇敢的坎迪夫人出舱调查,她遇到一个男孩,手中拿着一块冰山上掉落的冰块。
她还记录了当海水涌入船体,船长爱德华·史密斯指挥疏散的情景。史密斯船长命令说:“让女人们到救生艇里去。男人不许离开。”
肯特把坎迪夫人护送到6号救生艇边。分手时刻,坎迪夫人将一个银制白兰地小瓶子和一个有自己母亲画像的镀金吊坠送给了肯特。“他拿走了我的珍宝,默默地,尽管心有预感,他还是离开了船舱。我再没见到过他,”坎迪夫人在回忆录中写道。
坎迪夫人还忠实地记录了登上救生艇的妇女与她们的丈夫或儿子生离死别时的凄惨时刻。
坎迪夫人还写道,船长命令所有在底层甲板动力舱工作的工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尽管他知道这些人下去以后绝无生还可能。“他告诉他们,‘下去,伙计们。你们每个人都下去’。这些人什么话都不说就下去了。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也上不来了。”
与其他几十名妇女和儿童一起,坎迪夫人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全过程。“断裂的船头沉到水里,甲板上唯一露出来的地方是高高翘起的船尾——在这个时刻,一堆人挤在那里,以超凡的勇气迎接死亡。”最后,2208名泰坦尼克船员和乘客中只有700人幸存。
就像影片中的“海洋之心”宝石一样,现实版泰坦尼克爱情故事也有一件信物,就是坎迪夫人送给肯特的画像吊坠。
坎迪夫人与其他幸存者被卡帕西亚号轮船搭救,送回纽约。肯特的尸体后来被发现,银酒瓶和吊坠还装在他的衣兜里(银酒瓶在去年的一次拍卖中拍得3.4万英镑)。
后来肯特的姐姐夏洛特将这些信物还给了坎迪夫人,坎迪夫人又传给了自己的后人。
“泰坦尼克”号灾难过后2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坎迪夫人在意大利加入国际红十字会。10年之后,她定居北京,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她最后回到了位于缅因州的家,于1949年8月30日以90岁高龄辞世。(据新华社 作者:徐海静)
好莱坞演员桃乐丝·吉普森
桃乐丝·吉普森,22岁的默片演员,她穿着件晚礼服,外面套着一件毛绒衣和一件短外套,挤在救生艇上。这是1912年4月15日的凌晨,她所在的7号救生艇在零点45分从泰坦尼克号上放下来,但一直与大船保持着20码的距离,他们看着更多的救生艇从泰坦尼克号上放下来,到两点钟,桃乐丝预感到,泰坦尼克号上的大多数乘客都无法逃命了,7号救生艇上的水手将小船驶离泰坦尼克号,否则,大船沉没时,这条小小的救生艇会被吞没。桃乐丝的目光始终盯着泰坦尼克。“忽然,我听到一阵疯狂的哭喊,那是船上的人在喊救命,在悲叹,在尖叫,沉船的景象将永远刻在我脑子里,直到我死。”
桃乐丝是来自新泽西的一个女孩,起初给摄影师当模特儿,这些美人照被提供给美国众多杂志,桃乐丝从众模特儿中脱颖而出,成为电影演员。她在电影公司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周赚175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00美元,她还有一个情人叫Brulatour,电影行业中相当有权势的一位老板,可这位老板40多岁,已经有了家室。
1912年3月17日,桃乐丝和她的妈妈启程去欧洲度假,她们计划看看欧洲古城,也想顺道去阿尔及尔和埃及看看。4月8日,她们从威尼斯抵达热那亚,在酒店收到了一封电报,要桃乐丝立刻回美国,参与新影片的拍摄。她回电说,她将路经巴黎,4月10日在瑟堡上船回纽约。她登上的就是泰坦尼克。
4月15日晨光微露,7号救生艇上的幸存者从绝望中缓过来。卡帕西亚号来了,这条船行驶了58英里来搭救幸存者,早上6点钟,桃乐丝登上了卡帕西亚号,吃过早饭后,桃乐丝昏睡了26个小时。卡帕西亚号的船长颁布命令,船上任何人不得与新闻媒体联系,无线电只能用于幸存者与家属之间的联系。
4月18日夜晚,卡帕西亚号驶入纽约港,周围有无数的小船跟随,基本上都是报社租用的。小船上的记者拿着喇叭喊,提供消息者将获得多少钱的报酬。卡帕西亚号船长说,哪个记者敢登上卡帕西亚号,他将开枪射杀。但在卡帕西亚号上,就有一位“圣路易斯邮报”的记者,在4天的航行中,他已经采访了很多幸存者,写出了一个5000字的故事。他给纽约世界晚报发了份电报,让他们派条小船来,他把自己的手稿放入油布包里,扔给了等在下面的小船。报道全文刊登在第二天的纽约世界晚报上。
桃乐丝站在卡帕西亚号的甲板上,夜晚如此之黑,她看不到纽约的天际线。成千上万的人等在码头,桃乐丝和家人在码头上相会。她一心惦记着自己的情人,很快就安排了一间酒店,当晚老板Brulatour给她带来一枚价值1000美元的戒指,一部新电影合约,她要拍摄她的幸存故事,更重要的是,老板答应娶她。
桃乐丝很快就开始拍电影,这个故事倒也简单明了,写的就是一个叫桃乐丝的女孩,坐泰坦尼克来美国,要嫁给服役于美国海军的Jack,没错儿,叫杰克。影片名为《从泰坦尼克上获救》。泰坦尼克号4月15日沉没,这第一部关于沉船的电影5月16日上映,影评说:“这是有关本世纪最大海难的最令人吃惊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拍完后不久,桃乐丝就不再当演员了。1917年7月,她终于嫁给了老板Brulatour。不过他们在1923年离婚。她又回到了欧洲,过着奢侈的生活,结交波西米亚“范儿”的朋友,包括作家乔伊斯和H.G.威尔斯。1940年,“二战”来临,桃乐丝和她的母亲居住在佛罗伦萨,1944年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她被指控为“间谍”,但德国人知道,以这位演员的智商和单纯,干不了间谍这样复杂的工作。桃乐丝找机会逃到了瑞士,居住在苏黎世,“二战”结束后,她返回巴黎,1946年2月,死在里兹酒店的套房里,终年56岁。(据《新民周刊》2012年第14期 作者:苗炜)
私奔的凯特·菲利浦斯
英国伍斯特市92岁老妇爱伦·沃克在2005年10月离开了人世,她一直是“泰坦尼克号”研究者争论的焦点。
爱伦生前宣称自己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最小生还者——因为她的母亲凯特·菲利浦斯是在乘坐“泰坦尼克号”横渡大西洋时怀上她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后9个月,她就降临了人世。
据悉,爱伦的父亲亨利·莫雷和母亲凯特·菲利浦斯并非夫妻,而是一对搭乘“泰坦尼克号”前往美国的私奔情侣,他们以“马歇尔夫妇”的假名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像蜜月夫妻一样出双入对。亨利曾在船上送给凯特一条蓝宝石项链,而这可能正是《泰坦尼克号》影片中露丝佩戴的“海洋之心”项链的创作灵感。
1912年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凯特坐上了一条救生艇,成了一名生还者,而亨利则和另外1500多人一样,葬身在冰冷的大西洋中。
凯特劫后生还后返回了英国,她身上除了亨利赠送的那个漂亮蓝宝石项链和一个空钱包外,已经一无所有;凯特还发现自己怀了孕,她在“泰坦尼克号”沉没9个月后,生下了遗腹女爱伦。
爱伦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向北康沃尔海岸附近的大西洋中,希望自己死后能和从未谋面的父亲亨利相伴在一起。次年11月1日,在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的帮助下,爱伦的家人完成了她的意愿。
编辑:陈晓黎 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