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推出《春联》公益广告。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当中有泰和”,那是寻常人家最素朴的家庭文化符号;“四诗风雅颂,三光日月星”,那是莫论闾阎深巷、高门低户,大都尊崇的“不学诗,无以言”。旧时过年,春联是个神圣的物件。构思、撰写、裁红纸、搅面糊,当娃娃骑在父亲的肩头抚平门前的红纸黑字,灿烂是一家人的刹那光景。
新春之际,央视推出《春联》公益广告,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征集有情有味的羊年春联。虽然正式版《春联》要到除夕晚上才正式揭晓,但时长仅一分钟的预告上线后,从牡丹江到天涯海角,从漳州南靖到雪域林芝,一副春联一个家成为天涯共此时的话题。嫌这短短的雅俗谐趣不尽浓郁,网友还纷纷回味起过往的央视春节公益广告,比如2014年的《筷子》就荣登“必看榜”榜首。
在春晚与春节的特殊时间窗口,是怎样的公益广告让广大百姓产生情感共鸣?春联、筷子,一件件小物从舌尖到笔尖,从手中线到口中味,道是春节为国人之信仰,实则思念是一行未落笔的字,幸福是一缕停驻箸间的情。
在天南地北间追溯传统文化
春晚里插播公益广告,春节里滚动播出,这是自蛇年春节起步的创意。回家、感恩、平凡的你我、世界的中国年等主题先后在除夕夜里激荡过人心。“别爱得太迟,常回家看看”“他忘记了很多事,却从未忘记爱你”也顺势成为网络“金句”。但若仅停留在“心灵鸡汤”式的煽情,春晚的公益广告又怎能被“网生代”反复咀嚼?
贾平凹把广告的妙趣归为地域的广博,是切己的代入感将思乡与怀旧情绪酝酿得淋漓尽致。羊年新版的春联广告里,“国泰民安,多多下蛋”许下东北农民最朴实无华的心愿;“世界再繁华,有你才完美”在广州火车站前,诉说打工者从粤地归乡的心理原点;“和善人家庆有余,向阳门前春常在”映照出的,是中原大地春满乾坤福盈门的四代同堂;而“一梦九州同,三羊两岸共”则经由洋媳妇的口,成为全球华人血脉相依的诺言。
在作家看来,因地域而有不同情怀,因故土而生五味乡音,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全在言与字之间。这就是为什么,贾平凹会在央视羊年春晚公益广告的研讨会之初,就把“写字”的创意贡献给制作方。“我小时候,家里有块黑板。每天回家,奶奶都要我们把今天所学写在黑板上。现在,我自己家也买了块小黑板,小孩儿把学得的知识记在上面,为博学强记;大人们把要办的事情写在上头,为记录生活。”贾平凹说,在全社会用键盘敲字的今天,他仍坚持手写文字,哪怕是几十万字的长篇作品。如今“春联”成为羊年春晚公益广告主角,照例是行遍天下的方言集纳,再加行云流水的笔尖游走,“语言和文字值得信奉,其实就是在天南地北间回溯家的源头”。
从平凡小物中寻文化的根源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这是《筷子》的一段广告文案。在学者们看来,门前的春联、身上的新衣、手中的筷子,正是这些凡常生活里的小物,让公益广告戳中了国人对家的深邃爱意,成为春节时分最切题的家文化元素。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作家、收藏家马未都提出,比如《筷子》这些春晚公益广告之所以感人,不光是因为观众看到了每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还触碰到了每一个含蓄的中国人借此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方式。公益广告描述了一种常被忽略的平凡的美好——小孩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品到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马未都说:“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感恩、守望等等中国人倡导的情感,都可以被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借一件小物,寻文化根源,这就是春晚公益广告能熨帖人心的浅显之道。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眼里,春节是中国人的信仰,而生活里的小物就是信仰的载体,“广告中,人只是陪衬,春联、筷子、饺子才是主线。因为这些细微的载体能串起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情感,当它们呈现出来时,我们的家园、历史、精神信仰也都一起浮上心头。”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春联也好,筷子也罢,这些小物所蕴藏的精神家园,哪怕有时无法直达,也必当追求不辍。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