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打开创作格局,出大作品出大家,贡献出更多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昨天结束的为期2天的2015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上,上海的文艺创作者各抒己见,从创作改编、机制模式创新等角度为如何让更多“上海出品”展现大时代、大情怀、大格局建言献策。
跳脱符号化表达,拓展“上海出品”内涵
“只要有人奋斗,就会有人看这本书。”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主创单兰萍9年前贷款80万元买下小说改编权,身边不少人为她捏了一把汗,担心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拍不好,也播不好农村题材,她自己却很坚定,好的作品超越时代,超越地域,“温暖有力量”的故事在今天依旧能引起每个都市中努力打拼的年轻人的精神共鸣。“自己感动了就会想感动别人。”这些年,单兰萍自掏腰包买了数百套《平凡的世界》,逢人就推广。
正是这股韧劲儿,让单兰萍最终拿下了改编版权。在创作过程中,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在资金输入、选题把握、价值导向、播出平台以及评论推广等诸多方面也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专家认为,《平凡的世界》为重大题材的文艺创作孵化机制积累了成功经验。一定程度上,格局决定结局,宽度决定高度,只有以海纳百川的视野,跳脱“符号上海”,才能让上海打造更多的文艺“高峰”作品。
文艺改编要有深入经典、善于发现“转码”潜质的慧眼。新创作品则要求创作者不能于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三五好友坐而论道,必须深入生活,与时代同行,讲好中国故事。为创作小说《长街行》,作家王小鹰花了大量时间到街道社区和居民家庭体验生活,最终完成这部浓缩上海改革发展三十年众生态的编年史,获得“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也将被上海的电视人搬上荧屏。而她为创作新长篇,则走出上海深入盐城、射阳一带,寻访抗战遗址遗迹,甚至下到当年新四军和鬼子拼刺刀、肉搏的战壕里获取写作灵感。
融入现代性审美,让传统精品经久不衰
相比于能够直接面对生活的文学和影视艺术,比较抽象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如何表现时代,突出民族特色?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认为,作曲家应当从时代精神和更深的心理层面来把握这个时代,抓住一个民族最深刻的东西。
对于传统文艺样式,有专家认为未必一定要反映现代题材,能够在自己擅长的历史题材和艺术语境里,有机融入当下的价值理念,体现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生。由上海大剧院和上海京剧院共同出品的《金缕曲》改编自话剧《知己》,通过戏曲演绎让故事展现出独特的抒情张力。越剧《甄嬛》连演6场,场场爆满。依靠的不仅仅是原著小说和电视剧积累的人气,更是由于主题从宫斗的心机重重转化成人性向善的成功转换,为作品累加了传统内涵与思想深度。
经典不仅要求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要常演不衰,在不同时代拥有的一定影响力。这就要求创作者一方面结合当下审美和时代精神,创作更多历史新编作品和原创作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为载体记录经典,传承经典。即将在国内公映的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该片利用电影3D拍摄技术,激活了传统舞台艺术的生命力,并成功走出国门,在好莱坞公映,获得国际立体与先进影像协会年度立体创意奖。
把握好文艺规律,文艺人才与观众“共生共长”
进一步传承打磨经典,推出适应时代审美的新编原创精品,离不开文艺人才梯队的持续性建设。去年年末,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24位艺术家获得“终身成就奖”和“杰出贡献奖”,并产生“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围名单,涵盖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五大门类,从而建立名家大师勇攀高峰、青年人才不断涌现的文艺人才长效机制。
艺术家代代相传,观众也要共同成长。对于不少传统艺术而言,粉丝“很铁”,可群体年龄偏大,进一步培养年轻观众,拓展市场,关系到剧种未来的发展。
上海昆剧团如今集合了一批大学生为核心的青年观众,被昵称为“小昆虫”,不管是俞振飞昆曲厅的常规演出,还是上昆的原创新剧目,他们场场必到。而上海评弹团在乡音860剧场的演出,更是成为不少都市白领周末的“必看节目”。
与文艺样式、具体作品相结合的包装宣传也必不可少。目前,不少院团还尝试对同一剧目推出针对不同年龄观众的“青春版”和“明星版”,既是整合资源,让资深演员在具体剧目中对青年演员“传帮带”,实现剧团的梯队人才建设,更为青年观众和资深戏迷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此外,针对演出地点打造的“驻场版”和“巡演版”同样也为演出商剧场方提供了更为弹性的选择。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