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的音乐会上,拉蒂交响乐团演绎了西贝柳斯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徐璐明
作为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向大师致敬”活动之一,芬兰音乐大师西贝柳斯的7部交响曲,从昨晚开始由芬兰拉蒂交响乐团分3天在上海大剧院奏响。
今年是芬兰著名音乐家让·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从去年年底开始,整个关于西贝柳斯的纪念活动就遍布芬兰,并绵延到全世界古典乐领域。不过,像这样一次性演绎西贝柳斯的7部交响乐作品,即便在芬兰也不多见。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评论家杨燕迪教授说:“如此对一个作曲家的作品做全景式的演绎介绍,是希望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音乐家是如何找到、发展并且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的,体会到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经历。”
92年创作百余部作品
西贝柳斯在世92年,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体裁多样。整个北欧的音乐,直到他的出现,才得以展现出冲击力。杨燕迪说:“西贝柳斯的成就决不能单纯定义在民族乐派上,在他音乐的精神里,与德奥系作品有很深的关联。”
事实上,西贝柳斯被公认为“芬兰民族之魂”,这与他创作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音乐息息相关。他以芬兰民族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交响史诗《芬兰颂》成为其民族独立的象征。同样,湖泊、森林、岛屿……也为西贝柳斯的音乐创作孕育了无尽的灵感。杨燕迪说:“西贝柳斯用乐音写出了北欧人迹罕至的广袤景象,并借此发现了传统音乐语言中新的可能。”
在芬兰,西贝柳斯有着文化坐标的意义。据介绍,西贝柳斯形成了芬兰民族音乐的风格,影响了许多作曲家。国际知名的芬兰音乐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西贝柳斯紧密关联。
每部作品的艺术走向都不一样
西贝柳斯花了25年时间完成了这7部交响乐作品,这7部作品不仅代表了他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更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进程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此次拉蒂交响乐团在3天内演奏完7部交响曲,最后一天除两个交响曲外,将演奏西贝柳斯最著名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在昨晚的音乐会上,拉蒂交响乐团演绎了他早期的作品:“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西贝柳斯的交响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每部作品的艺术走向都不一样。”杨燕迪告诉记者,西贝柳斯创作初期受到俄国音乐的影响很大,因此,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与柴可夫斯基相似的音乐语言。“在这部交响曲中,观众能感受到夸张的音符、粗放的笔触,与当时俄国音乐气质一脉相承,是一部比较传统的古典交响曲作品。”不过,这样的风格到他创作“第二交响曲”时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尝试将强烈的个人色彩带入到音乐作品之中。
杨燕迪认为,在西贝柳斯的7部交响曲中,第二、五、七交响曲的演奏率是最高的。“第四交响曲”是他最接近现代派的作品。当时,他面对的是20世纪初复杂的乐坛生态。整部作品的调性模糊、晦涩,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本人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定位的思考。不过,从“第五交响曲”开始,西贝柳斯回到传统的音乐创作道路上。”“通过第一到第七部交响曲音乐特质的变迁,可以感受到这位音乐家对自己的艺术道路有过非常深邃的思考,这恰恰是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
不过,这样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音乐作品,会不会让中国观众产生距离感?去年刚刚卸任的拉蒂交响乐团团长托马斯·金伯格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西贝柳斯首先是位伟大的作曲家,他本人更希望大家从一个纯粹音乐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作品,而不是给他贴上各种各样的符号和标签。”金伯格称:“对于观众来说,如果你了解芬兰当时的历史,那你能够从更深刻的层次里听出他音乐的内涵,但如果你并不了解这段历史,而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来欣赏他的作品,你同样能够享受这3场音乐会。”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