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营造》书影。(中华书局供图)
■本报实习生 闵瑞
有一个命运与故宫紧紧相连的人,早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之前,就把他的生命和心血,融入到这个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的宝库中,被称为“看护国宝的国宝”。他就是我国著名历史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单士元。日前,中华书局再次推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故宫营造》(布面精装本),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
1956年,国家准备对国宝故宫进行维修。面对衰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故宫,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找到建筑学大家梁思成请其推荐一个懂古建筑的专家,梁思成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单士元。单士元自1924年起进入故宫,每日在紫禁城内行走,有“活故宫”之美称。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时,他含泪迎来了第一批布衣参观者,堪称北京故宫博物院最早的见证人,也是“故宫学”的奠基人。
单士元典守故宫74年,把大小宫室9000多间、总面积72万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全部装在心中。他曾主持过“迎接建国十周年”故宫第一次大修,有人说是他留住了北京作为皇城曾经的韵致。此次,中华书局以故宫建筑为主题,从12册数百万字的《单士元集》中遴选文章30篇,旨在为喜欢故宫的读者提供权威的解读,也意在重温那位日日行走于城墙内、走遍了故宫每个角落的老人对这一人类建筑史、博物史之瑰宝的拳拳热爱。
相关链接 《故宫营造》序言
单嘉玖
我父亲单士元是老北京人,也是一个“老故宫人”。
他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其后,从一九二五年成立“故宫博物院”,到一九九八年去世,共在故宫工作过七十四个年头。
父亲刚到故宫时,才满十七岁,是“善后委员会”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参与的清宫物品点查中,承担贴号和记录工作。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从事明清历史、明清档案和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历任编辑、编纂、研究员、建筑研究室主任、古建部主任、副院长、顾问等职。
此书是父亲所写建筑类文章的选编。
父亲在世时,就曾与中华书局合作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由中华书局策划出版。其中由我父亲编写的《故宫史话》,刊行于六十年代初,并多次再版。
五十年后的今天,责任编辑朱玲女士重辑篇目、再编《故宫营造》,除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我想,还与作者曾在故宫工作七十余年、主持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宫殿修缮及保护有关。
前清时期,宫廷中曾有“行走”一职,值守于乾清门的称“乾清门行走”;值守于上书房的称“上书房行走”;值守于南书房的称“南书房行走”;服务于皇帝左右的称“御前行走”。这些人,尽管身份显赫、地位特殊,并没有遍行禁城的条件和可能。
作为故宫建筑保护和修缮的负责人,父亲生前不仅走遍故宫的每个角落,而且每天都要前往“一线”。也是这个原因,使他养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习惯,只要没出差或被其他事情占住,都会在故宫走一走、看一看。退居二线后,依然如此,直至晚年——尽管随着年事的增高,行走的距离实际已经比以前大大缩短,但内心的那份执着却从未因此消减……
“壮心仍未已,伏枥到黄泉”是父亲晚年的自抒心迹,也是一个老故宫人的生前写照。
故以为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