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旸) 从希腊神话到图像小说,从女性文学到畅销小说,为什么人们离不开好故事? 日前,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耶鲁文学小历史》,带领读者踏上充满乐趣的文学之旅,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萨瑟兰,他没有拘泥于理论的条条框框,全书各个章节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地域或流派分类,而是以极富启发的方式解读一系列文学经典,涵盖莎士比亚、狄更斯、伍尔夫等知名作家以及《堂吉诃德》 《白鲸》《荒原》等作品。
诚如书中“小说的锦囊”这一章节开篇所说:小说这一体裁以独特的表现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所能做的,远不止供读者打发候机时间,或者消磨睡前时光那么简单。作者对曾经影响社会现实的小说力作如数家珍:“美国人对于奴隶制度的看法,以及后续南北战争的打响均得益于 《汤姆叔叔的小屋》。现今英国保守主义的中心思想早已被19世纪40年代本杰明·迪斯雷利系列小说厘清。20世纪初期,厄普顿·辛克莱小说 《屠场》 中对于食品加工厂触目惊心环境的描写,也促成了有关食品卫生的立法。”谈到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书中以其代表作 《达洛维夫人》 《到灯塔去》 为例,穿插伍尔夫对“意识流”的看法:“生活并非马车两边对称悬挂的一连串灯;生活是一轮明亮的光晕,亦是一封半透明的信封,自始至终将我们与意识隔绝两边。”萨瑟兰认为,试图抓住那“一轮光晕”正是伍尔夫在小说创作中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