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邢娜主演的《莲子》。
主要成就: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金奖等。代表作 《莲子》 《鸡村蛋事》 《小裁缝》 《鸣凤之死》 等。
问: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答:唱戏、看戏、旅游。
问: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答:排好戏奉献给观众,也希望能够有闲暇出去旅游。
问: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答:每年排一部新戏,计划中有《大淖记事》 《丁黄氏》;同时筹备“筱派传承专场”。
在上海淮剧团,记者见到了邢娜。“相比之前,淮剧的生存环境已经好了很多。”邢娜告诉记者,淮剧团每周都有演出,一场四五百张票,基本也能卖完。最让她欣喜的是,开始有年轻观众进入剧场了。
不过,这位“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也曾有过“是走是留”的困惑。行业的命运关乎每个演员的命运。因为淮剧市场不景气,邢娜内心也动摇过。
“当时真的太难了!”邢娜说,1998年她被选入上海淮剧团,怀揣着憧憬,现实却让她大吃一惊。
5层的房子上面搭出一个6楼,刚入团的青年演员就住在8平方米的“鸽子笼”里。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淮剧观众的流失。“以前在戏校里,听说的都是淮剧鼎盛时候的盛况。名角的戏一票难求,观众还要搬个小板凳熬夜排队买票。”等她登上舞台,一眼望去,剧场里稀稀落落地坐着白发苍苍的观众。而她演大戏和扮演主角的机会也越来越少。邢娜心里很着急,自己要坚持下去吗?
一次借调经历,让她意识到,只要有好戏,观众对淮剧依旧不离不弃。而要出好戏,首先需要演员对舞台有一份执着。2010年,江苏涟水县淮剧团拟排农村现代戏《鸡村蛋事》,主角是一位大学生村官,因为缺少合适的人选,便来上海淮剧团商借邢娜。于是,正处于是走是留十字路口的邢娜来到了涟水。
那时,苏北农村的演出条件非常艰苦,“后台没有化妆室,全部演出服装、头套、鞋子和化妆用具都放在一个衣箱内,自己拎着走。”县剧团的演员常年在大篷车上演出。所谓的大篷车,收起来就是一辆卡车,装箱子装货,打开来它就是个戏台。演员们就坐着这样的大篷车,到农村去演戏。她在《鸡村蛋事》中扮演的村官可亲可信,受到观众极大的欢迎。之后涟水县淮剧团的新戏《莲子》,再次邀请邢娜出演剧中的主角莲子。在涟水的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淮剧的热爱,她选择了坚守。
如今的邢娜,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因为演不上戏而烦忧的邢娜了。她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淮剧这个剧种的未来。“淮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古能今,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是,它接受创新。”《金龙与蜉蝣》 《千古韩非》 就是创新戏的代表作。“我们剧团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传统戏不能丢,这个是我们的根;另一方面,每年我们都在出新戏,下社区、跑学校,拓展我们的观众群。下一步,淮剧可以做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剧。”
作为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的关门弟子,邢娜带着一支30多人的青年演员队伍,计划在3年内推出 《大淖记事》 《丁黄氏》 和“筱派传承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