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自古是我国奇石珍品中的佼佼者,天资瑰丽、色彩迷人,具有“细、结、润、腻、温、凝”六德,以“石中之王”、“国之瑰宝”而饮誉天下,被推作国石首选。日前,上海鲁迅纪念馆特地从福建民俗博物馆引进“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展出了田黄石、芙蓉石、旗降石等等多种奇石,题材包括人物、山水、奇花异卉、飞禽走兽及印章等。该馆亦从鲁迅的众多遗印中,精选出一方寿山石印作为展品之一,让上海市民近距离感受寿山石文化的博大精深。
寿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与连江、罗源交界的地带,以寿山村为中心,北至党洋,南至月洋,东至连江,西至旗山,方圆不过二三十里。寿山石的品种有一百多个,以产地来划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因其质地凝腻温润,易于游刃,自南北朝时期开始便成为雕刻与篆刻的上乘材料。尤其是田坑石中的极品田黄石,素有“石中之王”和“石帝”等美称,很早就有“一两田黄十两金”的说法。历代以来,寿山石雕刻的名师巨匠辈出,他们以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不断攀登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高峰,推动了寿山石文化艺术的发展。
寿山石刻主要流派有“西门”和“东门”两派。“西门”是福州区域的方位名称,由于“西门派”的鼻祖潘玉茂是福州西门外凤尾村人,他的弟子们又多集中在这一带,所以就称为“西门派”。其雕法以“薄意”为主,又称为“薄意派”。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西门派“的作品以印章和小品为主,其风格清新俊雅,书香气很浓。此次展品中,便有“西门薄意派”代表人物王雷霆的的一方薄意,篆书诗句“月蟾生彩霞,云福喜朝天”,据估值上千万元。
“东门派”也称“圆雕流派”,以清同治、道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主要散居在福州东门后屿及其毗邻的横屿、樟林、寿岭等几个村。“东门派”雕刻作品内容广泛,除制作印章外,更多的是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与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等观赏性陈设品。作品主要雕刻技法是圆雕,修光善用尖刀,精巧玲珑,矫健华丽,作品雕镂结合,追求装饰效果。上世纪50年代初,“东门派”十六位艺人成立了石刻生产小组,这是寿山石雕历史上首个以非师徒、非亲族关系组成的团体作业形式的雕刻小组。小组成员在完善传统雕刻技艺同时,创造出各种新技法与新的艺术造型,将寿山石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后人将小组的十六位成员尊称为“十六罗汉”。
据史料记载,鲁迅喜好篆刻,自己也曾刻印自勉,不仅刻有“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嘎剑生”等印章,还曾为绍兴印人杜泽卿的篆刻作品《蜕龛印存》作序,讲述印章的传说、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此次展出的一枚鲁迅遗印是他的姓名印,上面刻有“周树人印”四个字。据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应该是鲁迅请人刻的,从中能感知他对传统艺术的爱好。
而福建民俗博物馆借展的95件(套)展品在本馆中也难得全部展出。“因为寿山石的保存和展陈大有讲究——干燥易引发石头开裂,保持湿度十分关键。”据福建民俗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赵露敏介绍,每件展品在展出前都要用小刷子细细刷一层油以保证湿润,展出时每个展柜中都放置有一小杯清水,一旦水位下降须及时补充。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