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化融合、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一所大学如何应对多方挑战?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怎么实现?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一书呈现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教授在20年大学管理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经出版方授权,现将部分书摘选编如下——编者的话
最初,我们把大学与企业进行对比。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
当然,学生与一般意义上的客户不同,大学与企业也不完全一样。大学要面对性格和志向各异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创造力决定了大学的发展状况。大学的管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指挥教师和学生,只能通过制度、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大家的共识,引导大家将个人学术发展的理想与学校的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企业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大学的情况。例如,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而大学追求的是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输出的是毕业生和学术研究成果。大学需要聚焦学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完善人事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水准的学术研究。
当我们想了解一所大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些表象,也就是大学的影响力。随着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就会看到大学更深层次的状况。在大学逻辑图中从上至下的过程,就是我们由表及里观察大学的过程。
大学的影响力有两个方面,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前者主要体现大学对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贡献,后者主要是大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大学必须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学术支撑,也必须产生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
因此,大学的影响力既来自于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包括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的贡献。实际上,社会公众更加关注毕业生的状况,因此,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很优秀,他们在社会上都很有成就,学校的影响力就被成百倍地放大了。因此,我们说毕业生的贡献是学校声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高度依赖个人创造性的学术机构。我们可以把大学比作一个齿轮箱。齿轮箱是用来调节转速或转换方向的。一般的齿轮箱动力从一端输入、另一端输出,主动轮和从动轮泾渭分明。但大学却很不一样,每一个齿轮都是一个独立的动力源,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能动性。如果大家运动方向不协调、相互掣肘,齿轮箱就无法输出任何动力。如果大家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输出的动力就会成十倍或成百倍地增强。
人是大学的最宝贵资源,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要成为一所杰出的大学,必须要有杰出的教师和学生,也必须有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人们的创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杰出的人往往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倾心专注、清心寡欲的;有玲珑剔透、能言善辩的;有愤世嫉俗、争强斗胜的;有传统守成、中庸平稳的。对于那些性格秉性和细枝末节的事情,我们要宽容;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要用学术规范去评判;而对教师道德操守、学校办学方向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则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
杰出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宽松的氛围和合理的制度文化,既能使各类人的内在创造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也能使大家在共同价值观引导下,和睦相处、各尽其美、相得益彰,为学校发展和国家强盛一起工作。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难免在工作中犯错,以坦诚的心态,勇敢地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最简单、也是唯一正确的办法。担任领导工作,就难免被人误解,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传闻,受到无端的批评和指责。化解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坦诚心态,直面问题。
人们常讲兼听则明,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当敞开心扉,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由于在北大工作时间比较长,人也比较熟悉,过去经常有一些教师和工作人员,半路拦住我,述说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种非正式的交流,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大家的意见和基层的情况,也会让人感觉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感觉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作者: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编辑制作: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