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1号至远望7号,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全部由江南造船建造或改建,组成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船队。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中国航天测量事业,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远望》将讲述几代改革创业者的家国情怀。
上海,黄浦江畔。远望1号静静地停靠着。这艘已经退役,曾担负过远程火箭、卫星和飞船等海上测量任务的中国第一代远洋测量船,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岁月,满载荣誉,傲然翘首蓝天。
它曾见证中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航天梦,也见证了“上海制造”服务全国工作的踏石留印
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录片《远望》摄制组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投入到节目的策划、拍摄中。一年多时间里,摄制团队先后走访了全国多个城市,对三代“远望”工程参与者进行了采访与交流。仅在纪录片中出镜接受采访的就有40人。
“远望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经毛主席批准,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和关怀下的重点项目。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急需发展的年代,一代科研工作者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引领下,由江南造船厂承担建造,采取全国多省市、部委、厂、所、院校大协作的方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的第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
从1号到7号的远望系列测量船,都有“上海制造”赋予的独特魅力。当年的“上海制造”不是孤立的标签,是立足自身发展,服务全国大局的分工协作。
“远望号是全国大协作的产物,它是一座海上的科技城。”当年投身于“远望号”建设的聂力这样说。她是当年“远望号”工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她的家里,至今放着“远望号”的船模,虽然早已离开工作岗位,可她依然心系今天远望号的发展和祖国的航天测量事业发展。
半个世纪前的“远望号”建设者队伍中,功勋建设者们如今几乎都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有谦虚、严谨的特质,很少提及过往的辉煌历史。只有在摄制组的镜头前畅谈往事时,露出岁月难掩光芒的闪亮。远望号总体布局设计师戴林回忆起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请教的细节,以“高山仰止”来形容自己当年的激动之情;当他带领摄制组在半个世纪后寻找到当年工作旧址时,竟一时哽噎。
做最好的远望,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再建功勋,是新时代“远望人”的目标
拥有中国自主建造的远洋测量船,曾经是共和国老一代开拓者的梦想,而立足新时代的新一代设计师,从未停歇打造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新品牌的脚步。
远望系列远洋测量船的前世与今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技发展的前行之路。
“远望6号”,是中国第三代远洋测量船。“远望号”系列测量船在在四十年的进程中,为我国远程火箭、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保驾护航,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屡建功勋。它的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几代人共同努力、共筑强国之梦的缩影。
摄制组为拍摄到当代“远望人”生动感人的细节,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于2018年春节前夕登上远望6号,见证其驶向南太平洋执行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2018年北京时间2月12日13时0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南太平洋海域的“远望6号”远洋测控船内,各机房精测妙控,又一次出色完成了“踏浪牧星”的任务。东方卫视中心摄制团队随船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23天的海上拍摄,全组人员领教了“排山倒海”的海浪,感受到了晕船的滋味,真切体悟到老船长曾说的“不管风浪多大,警报一拉,必须全部到岗,爬也要爬到岗位上去。”的深刻含义。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远望6号的年轻工作者,跟随摄制组前往当年没能坚持到参加“远望号”试航任务的观通长何德俊家,探望家属并祭奠英灵。他们感慨一定要将“远望精神”继承并发扬的场景,也为纪录片增加了感人的一笔。
献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中国航天测量事业——半个世纪的情怀、四十年的回首、历时23天的海上航行,一年多的精心打磨,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远望》,将引领观众透过光影,体察改革创业者的家国情怀和激情澎湃。
黄蔚 远望7号总设计师说:“从远望1号开始下水,到现在是四十年,正好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同步的,我们整个的航天发射任务,也在成基数级的上升。我预计可以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10年到20年范围内,以海基为平台的航天测量队伍,还会继续为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射任务,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纪录片《远望》分上、下两集,将于2018年6月2日晚在艺术人文频道首播,东方卫视也将在近期播出。
编辑制作:王彦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