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之牡丹亭,主演黎安(右)、沈昳丽。陆黎青摄
剧目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承载戏曲独特表现手法精粹的载体;戏曲要在当代语境中继续发挥影响力,就需要用新的作品来与今天的观众形成新的情感共鸣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今天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然而,如何使得更多人愿意走近戏曲,亲近戏曲,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建议,要通过剧目,让戏曲在当代文艺语境中继续发挥影响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是沪上不少戏曲院团掌门人和专家学者的共同想法。
经历了漫长酝酿的种子,在春风吹拂时终于破土发芽
让戏曲人欣慰的是,十九大以来,各方合力营造良好氛围,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普遍升温。在上海,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被进一步激活,获得了更多的掌声,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年上半年,仅上海大剧院,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有由上海大剧院、上海越剧院联合制作的越剧《红楼梦》和上海昆剧团“霓裳雅韵·兰庭芳菲”系列演出接连上演,这在上海大剧院以往的历史上实属少见。而更为难得的是,如此密集的戏曲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了九成。看到剧场里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上海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形容说:台上的丝竹之声和台下五湖四海的口音彼此呼应,热闹极了。
与此同时,上海沪剧院举办沪剧经典音乐剧场《家·瑞珏》,1600张门票在演出前一个多月就售罄;上海京剧院的普及活动“京剧follow me”恢复招生,消息刚刚传出,就有一千多人报名,而按照以往的教学计划,一期只招收七八十人。
犹如一颗经历了漫长酝酿的种子,在春风吹拂的时候,终于破土发芽。“多好啊,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时代。”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今年年初这样感慨。而在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的记忆中,1999年上海大剧院和上海越剧院联合制作了越剧《红楼梦》之后, “很长一段时间观众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观演热情”。
赋予戏曲当下感,让戏曲在传承中发展
戏曲舞台的回暖,得益于全社会的重视,同时也是上海戏曲人坚持传承的结果。关心上海戏曲发展的人都知道,这么多年来,上海的戏曲人一直在等待,并且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在一团一策的指导和鼓励下,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院团先后创排了京剧《浴火黎明》、昆剧 “临川四梦”、沪剧 《邓世昌》、越剧 《燃灯者》等多部作品,同时对老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改编再现。
也正是基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沪上的戏曲院团掌门人取得共识:剧目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承载戏曲独特表现手法精粹的载体;戏曲要在当代语境中继续发挥影响力,就需要用新的作品来与今天的观众形成新的情感共鸣。单跃进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京剧院一方面正在打造由同名电视剧改编的京剧《北平无战事》(暂定名),同时也在为史依弘等名角量身定制新作品《秋瑾》。谷好好则表示,“昆曲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于文化自信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具深意。一直以来,上海昆剧团都在延续创新精神。无论传统剧目还是新编戏,都是为了赋予昆曲一种当下感,让有600年历史的昆曲依然鲜活。今后,我们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进一步指出,剧目要符合剧种特色与艺术规律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如沪剧就适合多搞原创与新创剧目,昆曲就应在传统经典的传承与演绎和创新呈现上努力。与此同时,传统经典剧目的当代呈现应有创新的精神,从内涵的阐发到形式的变化都要贯彻;新创的剧目则应注意内涵的发掘以及与现实的呼应,杜绝概念说教与表面化趋时化,真正探究人性的真实与丰富。
当自信被点燃,一股蓬勃的激情正在上海的戏曲人中蔓延。“这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时光”,谷好好这样表示。她告诉记者,今年戏曲中心旗下不少院团都有出访计划,其中上海昆剧团的全本“临川四梦”获邀参加今年的柏林艺术节。这也将是首个亮相柏林艺术节的中国戏曲院团。“以前我们对于国外观众的接受度会觉得心里没底,现在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我们想的是如何用更好的作品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我们戏曲的魅力。”
作者: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