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在丝竹管弦鼓乐声中,一个个扮相得当的孩子粉墨登台,在舞台上演绎悲欢离合。7月6日,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戏曲大赛决赛在嘉定区文化馆鸣锣。三天的时间里,进入决赛的130名选手同台竞技,决出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百名“校园戏曲之星”。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分为京昆组和地方戏组两大类。地方戏组包括沪、越、淮、黄梅、锡剧等,设专业组别(专业戏曲院校学生)和非专业组别(普通类在校学生)。
中国戏曲作为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流派”繁多、魅力独特,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去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本次大赛旨在传承弘扬戏曲文化,也是上海市“戏曲进校园”的成果展示。
在本次大赛上,评委们为孩子们整体表演水平的提升感到欣喜。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范派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本次大赛评委韩婷婷感慨:“孩子们从唱念做打到服饰装扮都很到位,这是对戏曲综合性表达的全面传承。”
大赛也让人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戏曲普及的支持。参赛的孩子们,不仅有在学校学习的,也有在少年宫、青少年文化中心和文化馆等机构及戏曲专业剧团普及班学习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评委金喜全说,上海市在普及戏曲上下了很大工夫,京昆沪淮等剧团都有自己的普及培训点,他们还和学校联手进校辅导,开设长期或短期班。近几年,很多学校也主动到剧团、戏曲学院联系合作事宜。
金山区实验幼儿园的陆佩敏年仅三岁,是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学校老师介绍,该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是方言教学,从2016年便开始进行沪语教学,今年又加入戏曲进校园项目,并有了沪剧社团,陆佩敏便是成员之一。而本次大赛中,除了陆佩敏外,大班的杨子涵也以地方戏幼儿组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决赛。嘉定区丰庄幼儿园则包揽了京昆幼儿组的名额。作为上海京剧院幼儿京剧启蒙教育基地,该幼儿园从2004年起开展京剧艺术教育,在京剧与语感、京剧与美感、京剧与品德、京剧与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多元探索。
业内人士指出,艺术熏陶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审美、情操等都是“熏”出来的,它是慢的艺术,不能急,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在比赛中,也有不少名师带出的学生,比如,吕贤丽、李建华夫妇的弟子毛珺宜,顾竹君的弟子卜诗意等。评委们感慨,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老师是在掏心窝子地传授梨园真本事。
大赛中,高安路第一小学九岁的朱韵霓引人关注。复赛中,她的一曲昆曲《牡丹亭·游园》丝竹悠扬、 妙喉婉转、 吴侬软语、 一唱三叹,让评委和观众为之喝彩。比赛结束后,大家才发现,小姑娘是昆曲名家梁谷音的外孙女。据妈妈介绍,朱韵霓从小跟在外婆身边,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昆剧,偶尔还能哼两句。去年,外婆给她在昆剧团的“follow me 昆曲跟我学”少儿班报了名学昆曲,还正式拜师昆五班陶思妤。决赛上,朱韵霓准备挑战外婆的名段《西厢记·佳期》。
韩婷婷认为,孩子们学戏,并非一定要培养成为专业的演员,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了解戏曲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中,一个兰花指、一个剑指,一个转身、一个碎步,无不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戏曲进校园,对幼小的孩子语言表现力和审美教育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孩子们在充满京剧韵味的节拍和音乐中直观地感受到舒展的美和动作协调的美,并将美、意、情、动、做等要素巧妙地结合其中。除了美之外,还有真和善。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很多经典曲目讲述是非、善恶、忠奸,弘扬的是家国情怀、优秀品格。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