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我斜靠在沙发上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这是该作者另一部全球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的续篇。根据书中的叙述,在触手可及的未来,数据、算法将成为地球历史的主角。相对于人类以生物算法处理数据,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来完成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化的进化方式来说,人工智能的非生物算法处理数据和完成进化显得更有优势,更有效率。这样看起来人类的前景并不那么美好。
掩卷一瞬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想写一部科幻小说,畅想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在社会中共处的一种可能性。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从人类进化史来看,身体更强壮的尼安德特人最终被大脑更强大的智人取代了,但尼安德特人并没有完全消亡,他们的部分基因融入智人的基因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人类是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共同进化的结果。这段描述启发了我的想象,未来是否会出现一种可能——人类与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共同进化发展呢?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在生物属性上所具有的共同性,使得他们在共同进化过程中能够通过交配、遗传而产生基因融合,从而使得他们的相融性更容易产生,更易于理解。相比之下,人类与人工智能分属生物与非生物两大阵营的不同物种,他们在共同进化过程中要融合发展,似乎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借助于文字进行一番畅想。
人工智能到底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新的物种?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些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尚处于非常初期的混沌状态。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使得人类与低等生物区分开来,也让人类成为当今地球的主宰。长久以来,工具带给人类的福利实在是太多太大了,以至于当人工智能兴起时,很多人乐观地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又一个崭新的、顺手的工具,将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大的福祉。相较于扎克伯格、李彦宏、李开复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佬们把人工智能当作一种强大的工具而持有的乐观态度,我更倾向于霍金、埃隆·马斯克等另一批大佬对人工智能所持的谨慎态度。
就目前公认的人工智能将带来大量失业的问题而言,对人工智能持乐观态度的人们总是轻描淡写地举出人类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机器取代人,最终又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消化了这些被机器取代的人的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们最后都会充满理想主义地回答“相信未来”“总会有办法解决的”。但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机器取代人与当下的情形已大为不同。历史上的几次机器取代人,都发生在宏观层面上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之下。第二产业兴起时,大型工业化生产,大规模地起用机器,为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第三产业兴起时,又为第二产业生产力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而富余出来的产业工人提供了新的岗位。而这一次人工智能将要挤出来的大量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还会有新兴的第四产业来承接吗?
以当今世界上雇员最多的巨型企业沃尔玛公司为例,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以预料,这家在全球拥有二百三十多万名员工的企业将面临的巨大压力,其员工们的工作岗位很快就会受到威胁,因为亚马逊、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正在飞奔而来。试问,这二百三十多万沃尔玛的员工有哪个行业,哪家企业能够消化他们的就业需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提到,未来社会将由少数精英人类和绝大多数无用阶层组成。从上述字里行间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未来就业形势的悲观情绪。
比起人工智能对人类简单劳动的取代更让人吃惊的是,人类向来引以为傲的创造性劳动的优势可能也不会持续太久了。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也许就有一个或多个人工智能正在从事着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微软“小冰”已经出版了诗集,众多人工智能正不舍昼夜的在飞速编写着体育、财经新闻报道,还有一些人工智能已经开启了音乐创作、绘画的旅程。
尽管我对人工智能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前景并不乐观,但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地球进化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新的“物种”,机器智慧超越甚至取代人类智慧只是时间问题。但我还是希望人类与人工智能能共处尽可能长的时间。毕竟智人在完全取代尼安德特人之前,两者曾经在地球上共处了数万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还是希望人类最终会找到如何与人工智能在地球上长时间共处的方法。
最后,希望这样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能使更多的人对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将走向何种归宿等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机心@AI》 詹朝军 著,天地出版社
作者:詹朝军
编辑制作:卫中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