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1月19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举行2018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采用“自己说、同行评、专家点、评委议”的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以绩效为依据,以硬指标考核为主,对院团进行年度工作盘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本年度考核聚焦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攀登艺术高峰为目标,邀请专家共商良策、共破难题。2019年,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一团一策”将迈出新征程,续写改革新华章。
一、聚力“上海文化”品牌,抒写时代万千气象
2018年,本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指导文艺院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考察上海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
▲“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一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把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资源转化成为文化原创力,夯实文化“码头”,建设文化“源头”,源源不断地展现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文化软实力,将上海特色融入每一部作品的题材、风格之中。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剧院的歌剧《晨钟》、上海京剧院的京剧《北平无战事》、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彰显上海的红色基因。上海民族乐团的原创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双飞翼》、上海淮剧团的淮剧《浦东人家》展现江南文化穿透时代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张力。上海木偶剧团的《最后一头战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追梦云天》则以海派文化为底色,谱写舞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创新篇章。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精彩首映于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9月参加“东方之韵——梨园光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3D戏曲电影晋京展映,10月《景阳钟》赴日本参加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并荣获“艺术贡献奖”。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电影首次参加国际A类电影节并斩获殊荣。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景阳钟》、越剧《西厢记》舞台版和电影版同时晋京同步展演展映,形成合力影响,进一步提升海派文化在京城的影响力。
▲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及剧照
二是提升创作演出能级。考核结果显示,2018年,18家市级国有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98部,较去年增加19部;演出收入2.85亿元,较去年增长0.29亿元,增幅11.3%;全年共完成演出10219场,较去年增加476场;观众331.36万人次。一年来,国内外赛事与展演佳讯频传,《攀登-集体造型》、《突破-抖杠》两个杂技节目参加第42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荣获“金小丑”奖;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参加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荣获优秀作品奖、最佳导演奖,成为大赛中唯一一部南方的获奖作品;木偶剧《创世-补天》在塞尔维亚第二十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夺得“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剧作·戏剧奖”;交响合唱《启航》、话剧《大清相国》分别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和重点创作剧目名录。舞蹈《看不见的墙》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现代舞金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共有49个项目获得资助,立项率24.75%。一批优秀剧目赴中央党校演出,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上海京剧院的《智取威虎山》、上海昆剧团的《邯郸记》均收获良好口碑。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临川四梦》《海上生民乐》等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发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三是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举办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为明年5月在沪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发掘优秀人才、储备优秀作品。展演于7月至9月展开,分为小型作品展演与大型作品展演,并于10月完成专家评审。其中,小型作品展演于7月举行,共收到申报作品51个,入围32个;大型作品展演于8月至9月举行,共收到申报作品23台,入围18台。这些作品来自市级、区级、民营及艺术院校等全市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展演覆盖了8个行政区,观众数达到近两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上海木偶剧团的《最后一头战象》
四是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上海交响乐团将“委约制”化为长效机制,携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平台,共同推动创作,委约叶小纲创作的《创世秘符》成功全球首演。上海爱乐乐团携手费城交响乐团,共同委约90后作曲家龚天鹏,创作交响曲《京剧幻想》,展现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书写。上海歌舞团不断完善“艺衔制”,进一步细分首席、独舞、领舞的评定。继续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机制,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剧组赴江西革命老区采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连续二年推出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扎”主题实践活动,携手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四地戏剧家协会,将“东方之韵·剧荟江南”的“深扎”文化品牌,带到江浙沪皖地区。继续开展公益演出与普及教育,上海芭蕾舞团“芭蕾大师公开课”的频次增加到每月一次;还携手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创办全国首个“上海脑瘫儿童芭蕾训练营”;评弹团化身“曲艺轻骑兵”,带着吴侬软语的江南风走进东北三省、内蒙古、宁夏等地;上海沪剧院举办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集结长三角地区的沪剧人,不仅在田间地头、养老院学校公益演出,同样也以“上海声音”带动上海的其他非遗文化形成区域效应。
二、对标“十二艺节”盛会,凝神聚力打造精品
自2015年下半年启动“一团一策”改革以来,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相比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尚有一些短板和瓶颈需要攻坚创新。
一是要对标“十二艺节”,努力打磨文艺精品。上海将继续围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点,科学编制重大题材专项创作规划,不断提高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在“一团一策”的基础上,鼓励支持“一剧一策”,发挥不同戏剧作品的优势特色。全力推进沪剧《敦煌女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追梦云天》三部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的打磨提升工作。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民乐现场《共同家园》、民乐交响史诗《英雄》也将修改提高后在国庆期间再度献演。
▲话剧《追梦云天》
二是要聚力“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聚力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通过举办十二艺节,立足上海,不断提升服务全国的能力,发挥文化“码头”集聚效应,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进一步为兄弟省份提供更多的文化发展机遇以及信息和技术支持,联手提升区域化文化软实力。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和放大“艺术节效应”,为全国搭建“艺术展示平台”,努力成为中国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去的蓄水池,让更多的艺术精品通过十二艺节的舞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长三角区域演艺产业联合体,进一步拓展整合长三角优质剧场资源,加强战略合作,落实“上海文创50条”的相关要求,利用上海文化资源的高地优势,步骤明确向“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迈进,体现上海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开拓精神。
三是要盘活各类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与交流机制,深入推进“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搭建学习观摩、大戏挑梁、推荐参赛等各类平台,让有潜质的人才加速成长,以戏育人、以戏推人。继续深化“学馆制”“艺衔制”“技衔制”改革,总结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等成功经验,加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聚合效力,完善艺术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做深做实文教结合工作,重视本土专业教育力量,打造整齐有力的艺术人才矩阵。
2019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围绕建国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等重大节点,指导院团做好重点选题的孵化、重点创作的推进、重点作品的打磨提升等工作,全力备战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为全面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作者:宣晶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