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图为乾清门下贴门神。
将近600岁的故宫越活越潮,牵引着越来越多的青春目光——
1月6日起,故宫博物院迎来“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以破纪录的近千件文物,恢复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1月1日,故宫携手网易推出青绿山水互动叙事手游《绘真·妙笔千山》,全球同步发行;故宫首档综艺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上周末收官,亮出真人秀+文创开发的“组合拳”……人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对接当下在不断“上新”。
图为挂宫灯◆故宫携手网易推出的手游《绘真·妙笔千山》
近年来俨然成为传统文化大IP的故宫,特展、文创、纪录片、电影、综艺、话剧、游戏等动作频频,由全媒体多方位研发、多元传播,亲近大众,抵达人心。这恰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博物馆里的古老遗存如何“活起来、走下去”,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故宫突破次元壁的刷屏,来自跨越代际的情感连通
故宫是怎么渐成“网红”的?几年前,一款霸气十足的“朕知道了”胶带,一系列眨眼卖萌、比剪刀手的雍正动图,开启的仅仅是大众对于故宫、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与兴趣。围绕着故宫频频突破次元壁的刷屏,其实更来自一种情感的连通,从而使得它真正接上地气,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6年的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以微观视角贴近人、贴近物,重新对故宫进行细致的观照,找到普通百姓与故宫有血有肉的关连。看片中陶瓷组的姑娘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独自骑车,听画外音响起,“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溥仪”;又或者,留意到刚进故宫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素面朝天、衣着质朴,低眉顺目跟着师傅制糨糊,晾树漆,学手艺。与同龄青春的碰撞,让年轻的观众内心很难不泛起涟漪。2017年年底开始热播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则进一步拓展着观众之于国宝级文物、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感。随着《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宋徽宗、蔡京、王希孟等遥远而陌生的历史人物渐次登上“小剧场”,在寥寥数语的题跋文字中“活”了过来,近在咫尺,观众仿佛能体味天才笔下的山水。
在业内专家看来,沉浸式传播正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提供“上新”思路。传播学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网络与新媒体系青年教师杨柳指出,沉浸式传播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等手段构建不同的场景,为受众带来强大的情感代入和关系代入,令他们收获有别于现实生活场景的独特体验感。在她看来,故宫新近开发的许多文创产品,都不约而同运用到沉浸式传播原理。比如上线一年多的故宫社区App,“这一移动社交类产品包括了故宫导览、建筑、藏品、展览、学术、文创在内的多种故宫文化资源与服务形态,十足唤醒了观众的兴趣与好奇心。并且,这些内容的传播不再是逻辑和信息的传播,而成为基于特定场景之下伴随着情感状态的传播,观众在体验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过程中,能够随时保持一种对相关内容传播进程的控制感,获得非常好的体验感。”《上新了,故宫》更是成为一个典型。“观众跟随专家、明星逛故宫,识宝藏,撸萌猫,探寻故宫历史文化。这种营造沉浸式效果的表达形式令节目本身从‘引导者’转变为‘分享者’,令观众更容易产生参与感、共享感,并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上新了,故宫》剧照
《中国创新设计蓝皮书》主编、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炜认为,优秀传统或经典文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都是宝贵的创意源,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或价值再现,都需要现代创意和科技来引爆或激活。“新媒体转化、全媒体呈现、融媒体推送,这些方式都将为传统文化IP的开发拓展出新的空间。但最终这些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与当代人分享传统文化的灵感、情感与韵味,关键在于创意。”
对于传统文化IP的深层开发,离不开对它的透彻理解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学者向记者表示,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需要与大众建立起更为生动立体也更为深层次的连接。更多的创新与灵感,将因深度理解而生。
于炜指出,目前国内对于传统文化IP的开发还停留在浅层次,存在着挖掘肤浅、创意平庸、表达粗糙、形式碎片、转化缓慢、成系列衍生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一提故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明清皇宫,是封建王朝的遗存。而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看来,故宫更是应该让大众了解熟悉的,是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这重定义。“紫禁城里珍藏着18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自末代皇帝溥仪出宫、1925年故宫成立博物院以来,这里就是民众共享文化遗产的地方。可以说,这座城凝结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累积的创新精神。”他发现,目前针对故宫的文创开发,有部分局限于以好玩戏谑来吸引眼球,热衷于围绕明清几位帝王做文章,那远远不足以满足大众对故宫文化的深层次需求。“将故宫精神真正注入文创产品,需要我们的开发者们更进一步了解故宫及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英博物馆深掘自身IP,意欲走通全球的尝试,或可被视为对标的方向。近年来,大英博物馆用100件馆藏文物串起世界史的创新思路,打造出一个颇具延展力的“爆款”文化产品——起初它是与BBC合作的一档广播节目,创下收听纪录,而后有了图书版本,掀起阅读热潮,进而成为火爆全球的巡回特展。最近半年,大英博物馆尤其关注到中国市场的火热,不仅把文创店开在天猫,也把全球首家流动体验馆开在上海某座新启幕的购物中心。这种专注于国际影响力的“走出去”,在业内专家看来是极富启发的。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范昕
编辑:邵大卫
制图:冯晓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