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名字》
“努力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谋划得更深一点”,这是今年1月改版的东方卫视努力要做到的三个“一点”。三个多月以来,东方卫视用及时生动的新闻、吸引人的节目,在世情与民心上留下了努力创新的痕迹——
《今晚60分》把看似高端专业的新闻细细拆解,用接地气的时评分析做观众“看得懂的新闻”,让普通人也能跨界理解各类宏观问题;综艺节目《闪亮的名字》用忠实的镜头引人回望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再用创新的手法把英雄们的高光时刻再现于荧屏,它能走进教室、走近孩子,当然是一档节目获取的长远价值之一;在《巡逻现场实录2018》热播后,顺应观众“催更”要求推出的《巡逻现场实录·前传》,则可能是电视人用自己的专业深度凝聚社会共识的一次优质尝试。
能在复杂环境中引导受众坚守核心价值观,能在打造主流媒体平台时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东方卫视在改版后变得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有人缘,它朝着“做全国卫视转型升级的领头羊”的目标吹响了“守正创新再出发”的号角。
《巡逻现场实录2018》
还新闻以“C位”,脱胎换骨式重塑电视版面,放大主流舆论声量
转型升级是小修小补还是大刀阔斧?这是东方卫视策划改版时面对的第一道选择。没什么犹豫,他们选了后者:全方位、全天候、脱胎换骨式的重塑再造。“导向鲜明、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的电视版面,放大了主流舆论声量。
从电视频道的排播专业视角看,他们紧紧围绕“新时代新面貌”的核心理念,从重塑版面生态、突出新闻立台入手,重新构建了东方卫视“4+2+1”版面布局。“4”指全天打造新闻栏目播出带,“2”指每天重要新闻版面前后创新开辟文化节目日播线,“1”指晚间黄金时段的一条“930公益节目文化带”。
落在观众更直观的感受里,2019年起,新闻这个主角牢牢占据着东方卫视的“C位”。早、中、晚、黄金四条新闻直播栏目播出带,强化了他们“新闻立台”的宗旨。有个数据佐证观众感受:东方卫视的新闻播出量日均达到了五小时。比如每晚22点30分播出一小时的新闻时评栏目《今晚60分》为全国省级卫视首创,晨间《看东方》新闻扩版为两小时,也是全国少有。在泛娱乐化的传播语境中,东方卫视用硬核态度做新闻,体现了他们在“做新时代前行的记录者”这一核心理念上的决心,以及“天下大事,看东方卫视”的特色。
增“量”同时,更重要的是提“质”。为了吸引更多中国人尤其年轻一代观众关注时政问题,一档原创周播思想理论类节目《这就是中国》横空出世。节目一改以往说教灌输式的理论形式,代之以“演讲+真人秀”的创新表达。节目嘉宾张维为教授用通俗化的语言、严密的逻辑、真实的数据事例,与观众共同探讨社会和思想热点,通过问答形式产生有思辨性、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向观众展现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的道路,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树立“中国自信”。
《这就是中国》
让文化与正能量成为创新源动力,用艺术的享受和向上向善的力量解锁收视瓶颈
每周四晚黄金档,哪个节目能成为全国平均收视(55城)的冠军?是讲述英雄故事的《闪亮的名字》。这个统计出炉,更让电视人确认:文化与正能量应该成为创新的源动力,艺术的享受和向上向善的力量能够解锁收视瓶颈。
每天的黄金档重要新闻版面前后,即17点50分和23点30分,一档清新雅致的赏析类节目《诗书画》牵动着观众眼球。每天用十分钟,主持人为观众讲解一首诗、品鉴一幅字、赏析一幅画,通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语态新方式,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930公益节目文化带”里,更是涌现了一批能体现“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理念的自主创新节目,比如医疗纪实类节目《人间世》、追念英雄的《闪亮的名字》、定位精准扶贫的《我们在行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喝彩中华》等。
这些转型升级能得到多方点赞,上海电视人的“四力”亦功不可没。《我们在行动》目前已走访了11个省和自治区、50多个贫困村,累计为各贫困县村民实现总计7260万元以上的销售额,搭建起了“产业扶贫造血媒体工程”。《巡逻现场实录2018》主创团队在近半年时间里,蹲点上海36个基层派出所,拍摄748个巡逻案例,记录下120名一线民警和指挥人员日常的工作状态。《人间世》第二季用一年半的时间,派出九个摄制组,度过了547个日夜的沉浸式拍摄制作……这些节目能以温度和善意暖人,无不是电视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渗透在了土地中、日子里。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