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新闻网报道,美国加州最后一名飞虎队老兵陈科志本月过世,享年94岁。老人一生经历颇为传奇,为人敬重。令人意外的是,治丧期间与陈科志连理76年的太太林励洁,竟也在先生离世一周内逝世,享年91岁。陈家夫妇80年鹣鲽情深,家人悲恸无以复加,但也为父母的爱情感动。
陈科志的女儿陈毓娟向媒体讲述了他父母的故事。原来,陈科志和妻子两人的父母是世交,陈科志比妻子大三岁。妻子三岁时,两家就按照过去的传统习俗,为孩子约定下了婚契,等两人一起长大,从小就是青梅竹马,感情甚笃。陈科志11岁时,两家就举办了订婚仪式。
没想到几年后,战争爆发。。1938年,武汉沦陷,战火蔓延,陈科志的父亲被日寇抓走生死不明。为逃避战火,陈科志搭乘小船,赴衡阳,经郴州,到韶关,再乘火车逃到香港。“一路上兵荒马乱,日本飞机天天轰炸,很多人被炸死炸伤。没吃没喝没钱,就沿途乞讨要饭,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香港。”陈老生前曾经对国内媒体回忆这段艰难的往事。他辗转去香港求学,边打工边读书。两年后,打下坚实的英文基础,成为后来进入飞虎队的契机。
香港沦陷后,他决心回国,辗转到了昆明,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程学院机械系。两年后,为报国恨家仇,陈科志投笔从戎,肄业离校。当时日军飞机低空轰炸,马路上堆满了尸体,好几次他都和死亡擦肩而过。“记得当时有一个防空洞,里面全都是尸体,都是闷死的。”他生前回忆起这段往事,每每都还咬牙切齿。
1942年底,美军14航空队(军)在昆明征青年学生入伍。由西南联大蒋梦麟校长推荐,陈科志成为美军14航空军“飞虎队”的一员,在昆明巫家坝机场,从事战斗机维修与保养工作。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并入侵中国云南西部,切断了中国的战略运输线——滇缅公路,中美两国被迫开辟“驼峰航线”运送战略物资。“驼峰航线” 西起印度阿隆姆邦,进入中国云南航线全长约500余英里,沿途山脉海拔平均5500米,最高海拔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驼峰。该航线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空运史上飞行高度大、气候条件恶劣、最为艰险的空中运输线。
为向中国大后方运送战略物资,陈科志曾100多次乘运输机飞越危险万分的“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途经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从空中俯视,下面是超过一万英尺高山和丛林覆盖的湄公河,再加上频繁出没的日本战斗机,对盟军飞行人员来说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陈志科生前曾回忆,他参与了上百次飞行,每一次都有飞机在身边掉落。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没日没夜地飞,既要和天斗,又要警惕日本人的飞机。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
在陈科志离开湖南,保卫国家艰苦战斗的日子里,林励洁则一直留在湖南,一心等他回来。她谢绝了很多其他人的求婚,坚信未婚夫一定会回来和她团聚。
至战争结束,“飞虎队”以500架飞机的代价,击落日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战功赫赫。抗战胜利后一年,陈科志也奇迹般地回到湖南,与未婚妻完婚。
但他们的磨难还没有结束。
女儿陈毓娟表示,因为妈妈家里有12个兄弟姊妹,妈妈是老大,经常要帮助分担家庭负担,抚育弟弟妹妹。两人之间的小家庭一度难以维系,陈志科只好一个人重新回到香港。林励洁思念丈夫,日夜偷偷哭泣,后来她的母亲心疼女儿,才忍痛支持林励洁到香港,找丈夫团聚。
但林励洁家庭贫困,无法承担她前往香港的交通费用。她就从乡下出发,一路打工,积攒盘缠到了长沙。在长沙又无以为继,打工一个月,才凑够去香港的火车票。林励洁当时一句广东话都不懂,孤身一人上路,全是凭着对丈夫的思念,一路排除各种困难,奇迹般地到达了香港,夫妇再次团聚。
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后,陈科志决定去美国,后来为让孩子接受更多的中华文化,才又重新回到香港。女儿陈毓娟回忆,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父母节衣缩食,把几个孩子都送进了香港的私立学校上学。家里有各种电器用品,却没有电视机,因为他们重视教育,不希望孩子看电视分心,还鼓励孩子多听收音机里的故事,并经常给孩子读书。林励洁虽然自己小时候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也不断学习,还教孩子们中文。父母还节衣缩食给孩子买了二手钢琴。生日时,哪怕家里再拮据,林励洁也会带孩子出去吃东西。孩子们即将升入大学时,陈家希望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才移居美国。
陈志科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格外珍爱和平。到美国之后,还一直参加各种活动,尽一切力量帮助中国留学生,他曾担任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理事、美国华人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还担任国内一些飞虎队纪念馆顾问。只要身体允许,都会回国参加抗战纪念活动。
大半个世纪近80年相濡以沫,陈志科夫妇经历战争,好几次生离死别,几乎不可能再相见,却凭借爱意和信念一次次重逢团圆,到最终几乎是同生共死,他们的故事经过外媒报道之后感动了很多人。子女表示,决定举行联合葬礼,将两人合葬。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