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被拍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13岁赴美演出,16岁仅耶鲁读硕士,18岁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会,19岁开始巡回演出,签约顶级唱片公司……
对于外行人,或许需要这样一系列名头来高亮他的人生成就,但对于古典乐迷,尤其是上海乐迷来说,半年间多次亮相上海舞台,让王健这位老朋友,更添一份亲密度。
所以,今晚王健首次携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正式对外演出,演出曲目又是最有可听性的大提琴协奏作品之一——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再度吸引不少乐迷走进上海大剧院。而王健也不负观众的热情回应,一口气加演两首曲目,感谢上海知音。
演出现场(陈玉麟摄)
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让王健的名字又一次出圈。这一次“圈粉”的是他随性坦然的人生态度。网络上流传着他的金句——
——想成为超级巨星吗?这对你来说又诱惑吗?
——当然有诱惑。不过我是希望什么都不用做,想成为这样一个人。
演出现场(陈玉麟摄)
——难道你真不想和马友友一样有名吗?
——我当然想,但一想到那个代价,不行不行,我不干,太麻烦了太麻烦了。
演出现场(陈玉麟摄)
——当你对音乐理解越来越深的时候技术越来越差,你怎么面对?
——谁也逃不了这个,你知道会发生,你必须面对。
——你怎么面对这种害怕呢?
——躲避,回避,不去想它,多喝点酒就行了。
当不明真相的普通网友在艺术家“逃辟可耻但有用”中找到共鸣之时,殊不知王健却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在昨天下午在上海歌剧院的排练场,他在著名指挥张国勇的带领下,与交响乐团进行首次排练。第一乐章合奏完,乐手们兴奋地鼓掌挥琴弓,礼貌致意后,他便迫不及待地与张国勇商量,再把其中一段的节奏与声音进行调整。如此来回与反复中,穿插于排练之中,巨细靡遗,出乎工作人员的意料。颇有意思的是,就连歌剧院的一位保洁人员也悄悄驻足围观——大师就是大师。我们无从用这样一个判断得出什么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家永远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持续地求索。
要知道,对于大提琴演奏家来说,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世界范围内演出最多的作品之一,王健也不例外。还记得德沃夏克的纪念周年,他前前后后演了37次。所以对于这部作品再熟悉不过。而另一边,尽管是首次合作,对于春节期间进行一个多月美国巡演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来说,实战是能力技艺提升最好的途径,一段管乐与大提琴的对话,一向严厉的张国勇也为乐手竖起大拇指。
团队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王健对他们的表现也表示认可。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十几年前,王健就与歌剧院交响乐团有过非正式的演出合作。
此次他在歌剧院院长许忠的邀请下,与交响乐团正式携手,选择了德沃夏克这首素有“大提琴协奏曲之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因为双方的“熟悉”,同样是希望通过演出合作,进一步刷新业界与乐迷对乐团的认知——
一直过去以歌剧伴奏乐团身份亮相的乐团,同样也能作为独立演奏乐团在舞台自信亮相,展现团队实力。而德沃夏克这样一部具有丰富变化、可听性高、技巧展示丰富的作品,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桥梁。
除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场音乐会,还囊括了德沃夏克管弦乐序曲、交响曲三首乐队作品。张国勇介绍:“这些作品均为德沃夏克的晚期创作,可以说其创作技法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另一方面看,这些作品均创作于‘世纪之交’(19世纪末),同时也是西方音乐史里‘浪漫主义’风格达到顶峰的阶段,德沃夏克作为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他将对于世纪末以及民族情怀融入进了大型乐队作品的创作之中,并用平易、朴实、富于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诉说着这一时期人类的美好愿景。”《狂欢节序曲》是德沃夏克所做“自然、生命和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受欢迎、上演率最高的一部。乐曲由欢快热烈的第一主题开始,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表现出生命的欣欣向荣。《“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则作为世界十大著名交响曲之一,既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感受,以及异乡人对祖国的思念的之情,作品在植根于捷克民族传统的同时,也糅合了他所了解的美国音乐精神。
而对于协奏曲,王健则化身历史学者,不吝分享其背后的种种。他谈到作品中被普遍解读的“离别”“乡愁”,以及为心上人亡故的逸闻。
创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德沃夏克远离故土前往美洲大陆,也正是在这里写就了《“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等一批最广为人知、个人生涯最为伟大的作品:是“乡愁”与“新大陆”音乐的碰撞;也是个体情绪的充分外化。
王健他想象着由于交通阻隔,德沃夏克得知昔日爱人亡故消息,恐怕也是几个月以后。那种无从排解、无能为力的忧伤,令他将原本第三乐章充满向上力量的结尾,改为悲伤情绪的涌动。而为此,也特意向出版商写信要求,此后演出这部作品时决不允许大提琴演奏家擅自修改其中的一个音。
在王健看来,这其中不仅有对爱人悼念的考虑,更是对当时演奏家为“娱乐大众”在现场即兴添加华彩段落“炫技“的对抗。他说:“德沃夏克对当时古典乐的浮夸风气非常厌恶。”
清醒的认识、足够深刻的理解,王健从来都不是那个“躲避靠多喝酒”的音乐家。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上海歌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