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韬奋纪念馆今起重新对公众开放。历经大半年闭馆大修,修缮后的韬奋纪念馆,细节处还原了韬奋故居的原貌,新增了互动室和资料室。为了让文物能“活”起来,参观者看展之外,还能在互动室动手做一些纪念品带回家收藏,比如完成一张属于自己的韬奋版画、制作一张有韬奋手迹的古风书签,玩一玩“英雄之路”桌面游戏和生活周刊社油画拼图。
韬奋纪念馆坐落于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54号。其中,54号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的居所,1930年至1936年期间,他与家人曾居住在此地。1956年国家以韬奋故居为基础,开始筹建韬奋纪念馆,1958年建成对外开放,用以展示韬奋生平事迹和藏品。
本次修缮秉持了修旧如旧的原则,馆方对韬奋故居的建筑细节进行了充分考证,在处理墙面渗水、木结构老化、白蚁侵蚀等问题时,尽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原有风貌,并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原了韬奋故居的原貌,提升了参观者的舒适度。万宜坊54号见证了当年韬奋在这里奋笔疾书、为国家民族存亡鼓与呼。根据1958年开馆时留存的照片,韬奋纪念馆重新还原了韬奋夫人沈粹缜当年布置的韬奋故居,向公众展现韬奋先生当年的生活。
在对韬奋故居一楼厨房木质地板拆除重铺时,馆方发现下层铺设有白色马赛克,经考证这是房屋最初的原貌。为此,此次修缮恢复了马赛克旧装,并配上了同时代的老式煤气灶。近年来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许多老建筑内部都被重新改装,像韬奋故居这样仍然保持上世纪30年代风貌的建筑已经难得一见。
在这次清洗外墙和重刷过程当中,铲除原来外立面后,发现故居门旁显露出一个铜制门铃,这应该是给客人用的。有趣的是,故居二楼的卧室中有一个相似的铜铃,推测应该是主人呼叫佣人时使用。这些小物件生动还原了当年生活的小细节。
除了参观馆内展品,读者也能到互动室动手DIY,版画专区以韬奋先生和纪念馆元素为主题,制作出各种内容和形状的图案,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必能找到钟爱的样式,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制作成书签、明信片等小礼物。
韬奋纪念馆馆藏中有一批有关韬奋事迹的油画,其中一幅画作被制作成拼图,寓教于乐。抗战期间,韬奋先生不仅奋斗在新闻出版第一线,在舆论上宣传抗日。而且,他也从实际需求出发,引领大家出资出物支援抗日行动。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抗日卫国,韬奋立即号召全国同胞捐款,由生活周刊社收转的捐款有12万元之多。除了络绎不绝的汇款,许多上海群众自发捐款,将周刊社的门前挤得水泄不通。尤其是工人、人力车夫等自身生活也极其困难的人,仍旧把自己省下来的几毛钱投入捐助。这幅油画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感人的历史瞬间。
韬奋纪念馆还在展厅三楼另辟了资料室,韬奋纪念馆历年收集的韬奋研究相关书籍陈列于此。其中有韬奋纪念馆历年的出版物如《店务通讯》《韬奋手迹》《邹韬奋研究》《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等,此还有开馆至今收集的韬奋相关的公开出版物、内部资料、纪念册等。有需要查阅资料的读者和研究者提前一天预约就能翻看这些宝贵的资料。
开馆当天,韬奋纪念馆在思南书局举行了“传承经典,照亮未来”——韬奋作品诵读会。诵读活动在青少年颂唱的《邹韬奋先生挽歌》中拉开序幕,歌曲原载于1946年《风下周刊》,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词、著名音乐教育家夏之秋作曲,多年来藏于韬奋纪念馆库房中,只见其谱,未闻其声,此次由大同中学合唱团重新唱响。诵读会上,生活书店黄宝珣的女儿黄明、外孙女黄进向韬奋纪念馆捐赠珍藏了80多年的《鲁迅全集》。据悉,这套全集是黄宝珣1939年在参加生活书店“向抗战前线将士写10万封慰劳信”的运动中获一等奖的奖品,几经颠沛流离,一直带在身边,后来被女儿黄明珍藏。
邹韬奋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800余万字的作品。邹韬奋的作品,是他奋斗历程和精神内涵的全面体现,获得了当时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爱,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示意义。活动精选了邹韬奋的8个经典篇目《转到光明方面去》《一个小小的过街楼》《聚精会神的工作》《几个原则》《生活精神》《临时的组织》《新闻记者活动的正确动机》《对国事的呼吁》,将他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和追求真理、忘我奋斗的崇高精神以诵读的形式再次呈现。
▲1933年邹韬奋摄于上海
<<<<相关链接
韬奋作品摘编:
总之,我们如朝着光明的方面前进,心目中无时没有所欲达到的目标,用坚毅的意志,百折不回的精神,活泼快活的心境,无时无地不向着这个光明的方面前进,决不念念与此相反的黑暗方面,我们的一生,便可有惊异的进步。——《转到光明方面去》
我接办之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并在信箱一栏讨论读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对于编制方式的新颖和相片插图的动目,也很注意。——《聚精会神的工作》
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个小小的过街楼里,在几盏悬挂在办公桌上的电灯光下面,和徐、孙两先生共同工作到午夜的景象。在那样静寂的夜里,就好像全世界上只有着我们这三个人;但同时念到我们的精神是和无数万的读者联系着,又好像我们是夹在无数万的好友丛中工作着!——《一个小小的过街楼》
由于这种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似的“服务精神”——生活最可宝贵的传统精神之一,生活的读者也就把他视为最可靠的最亲爱的“好朋友”……——《生活精神》
不幸中的幸事是我们共患难的有六个朋友,否则我们恐怕要孤寂得更难受。我们虽然是在羁押的时候,却也有我们的临时的组织。我们“万众一心”地公推沈先生做“家长”。——《临时的组织》
我个人的安危早置度外,但我心怀祖国,惓念同胞,苦思焦虑,中夜彷徨,心所谓危,不敢不告。故强支病体,以最沉痛迫切的心情,提出几个当前最严重的问题,对海内外同胞作最诚挚恳切的呼吁,希望共同奋起,各尽所能,挽此危机,保卫祖国。——《对国事的呼吁》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