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版图上,南方依然是南方。南方的经验、南方的腔调、南方的气息,构成了南方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因此,《蛋镇电影院》突出了南方元素,读者能看到广东广西交界的才有的地理风情。除了台风风暴等天气特征,还有人文环境、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只有我们那边的小镇才有。”上海思南读书会上,广西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朱山坡,与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评论家来颖燕共话蛋镇的文学书写。
西南边陲小镇,是他写不完的原乡
来颖燕谈到,以地理概念扩展为文学概念进行版图写作并不鲜见,这体现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建构一个文学地图,是许多中外作家始终努力的方向。”在杨扬看来,就像威廉·福克纳的南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鲁迅的魏庄、莫言的高密、苏童的香椿街等等,都成了他们笔下各具辨识度的个性化地标。
也就是说,哪怕是福克纳所说的“像邮票大小的故乡”,都值得好好描写,一旦作家的人文地理空间,包含了足够复杂的当代中国经验,即使写一辈子,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
一旦找到精神扎根的地方,熟悉的地域、物态人情能源源不断提供真材实料,这个“写作根据地”不一定是偏远蛮荒的山坳,而是凝结作家记忆和情感的地方。蛋镇正是作家朱山坡近年来开拓的文学版图,作为一个文学地名,蛋镇首次出现在他的长篇小说《风暴预警期》。近日,《蛋镇电影院》破“壳”而出,全篇由17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构成,以小镇蛋镇的电影院为背景和载体。
在虚构的“蛋镇”里,人们异常闭塞、迷惘、孤独,每一天都那么漫长,却都若无其事地活着。但电影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痛苦,温暖了他们的内心和梦境,照亮了幽暗的生活。作为主题系列小说,无论是制式、结构,还是冷峻从容的叙事和白描式描写,《蛋镇电影院》很容易让人想起《米格尔街》和《都柏林人》,但它富有个性和张力,它只能是朱山坡的蛋镇和电影院,是中国才有的蛋镇和电影院。
《蛋镇电影院》
朱山坡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书中诸多场景颇具怀旧意味,比如谈及海报美工——“有好电影总能振奋精神……有时候一张电影海报像战时的捷报,能让整个蛋镇陷入无比亢奋的期待之中。白米的每张手绘海报都能让我激动。每张海报都绘得特别严谨、用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纤毫毕现,场景逼真。火车跑动、炮弹爆炸、拳头引发的风都像是真的,美轮美奂。宣传词简洁准确传神,通过海报能看出电影的内容,能让人产生许多联想,恨不得马上买票进电影院。看了电影,电影里的人物果然跟海报上画的一模一样,男主角侠骨柔肠,女主角天香国色,雪山美得惊心动魄,海湾蔚蓝如仙境……”
文学应永不厌倦地寻找“差异性”
“差异性是所有的艺术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描述生活,而是唤醒生活中沉睡的记忆。”来颖燕和杨扬都谈到,《蛋镇电影院》永不厌倦地在寻找“差异性”,“有清醒文学原乡意识”的朱山坡,站稳西南边陲的小镇乡村,为民间平凡人物立传著书,沉郁瑰丽的广西水土滋养了他的文学领地,复杂人性在电影声色上编织成形,汇成诡谲幽郁而富有诗意的生命图腾。
书中对特色民情、人文风味的运用,没有陷入一味的怀旧贴标签,而是与写作者的个体经验结实地生长在一起。无论是《蛋镇电影院》借助电影院这一时代缩影,讲述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回放人世间被电影永久珍藏的斑驳岁月,还是此前朱山坡在《风暴预警期》里大量调动有关台风的素材,都把他小时候的记忆画面融入创作中。
“两广交界,台风频繁光顾,我从小对暴风雨尤其是台风感兴趣,地域特色赋予了小说神奇的气息,也使它充满了秘密,有我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童年经验。”朱山坡坦言,有些东西是流淌在血液里的,隐藏在基因里的,“没有必要将自己折腾成‘全国性’作家,我将乐此不疲地把残存在血液里的南方基因植入我的作品里,让它们繁殖、扩散、裂变。”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