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最有活力的艺术原创板块,今年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活动期间,陆续有六部委约新作、近百场演出和展览及讲座等陆续亮相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马兰花剧院、黄浦剧场等地。
有业内人士评价,当下国内青年人才对于艺术的纷飞思绪从委约的六部作品便可窥见:从体裁看,涵盖了戏剧、音乐、舞蹈、多媒体、皮影等艺术品种;从题材看,六部作品依旧延续往年的聚焦点——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关照发展,又有海外文本的中国讲述,同时面对当下生活也给出青年人自己的思考。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当代艺术青年的所思所想,同样也可窥见艺术的未来。自2012年艺术节首通过委约、导师扶持、项目推介等多种方式为新人新作提供“培育型”服务,同时打通与艺术节演出交易会、论坛、培训班等多板块内容,让有潜力的新人新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间,“扶青计划”已成功推出65部原创委约作品,其中不少已经成功走向世界一流艺术节、剧院,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源头”输送生力军与潜力新作。
城市生活VS个体心灵,他们有冷静思考也有火热情感
“今年的委约新作主要呈现几个趋势,其中对于城市生活与个体心灵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为年轻人聚焦的话题。”此前新闻发布会上,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带业界“预览”一部名为《冷感人》的现代舞。“这部作品虽然讲的是某些‘现代人’日渐疏离的情感关系,却从中透露着创作者一颗火热的心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在她看来,主创以敏锐的“都市触觉”,以及颇具感染力的舞蹈语汇,将现代都市的特殊产物——“冷感人”进行详尽描摹,诉诸舞台。
另一部话剧《双城记》同样着眼社会现实,不过其蓝本则是梁赞诺夫的剧本《命运的拨弄》。作品在保留原作戏剧张力的同时,让剧中人“穿越”至21世纪都市,以游戏棋盘式的舞台设置,凸显现代人遭遇的精神压力和“物质的压力从未消失,而人类对爱的真挚探寻才是永恒”的主题。
《双城记》的编剧周涛是一名复旦大学的老师,他刚刚入选第二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如果说“培养计划”是对他个人艺术素养与专业的提升,那么“扶青计划”则聚焦单个作品。上海多维度多平台的扶持、培养令他十分感恩。因而唯有以持续的创作回馈这座城市。过去几年,他参与的《小巷总理》《理查二世》等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得益于艺术节等一系列平台的扶持,他和他指导的学生剧团已经走上爱丁堡艺穗节的舞台。
传统文化VS现代表达,他们在文化宝藏中独辟蹊径
在“扶青计划”的舞台上,从来不缺少青年艺术家对传统的回望与再创作,只是相比于成熟艺术家,年轻人在传统文化宝藏中的选材与视角往往独辟蹊径。
比如舞蹈剧场《易》的灵感就来源于《易经》。其借由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采用当代舞的编舞理念,结合古典舞的舞蹈语汇,主动面对激变的社会,寻找当代人的心灵归属。作为艺术节“扶青计划”多年来积极的参与者,主创李源这一次的答卷被评委给予“工整、扎实”的评价,继而在100多份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如愿获得委约扶持。
而另一部寓言剧《捉影》灵感来源则是古代传奇故事《镜花缘》。主创初夏希望借由这部成年人的“童话”来表述艺术初心:艺术家不能失去精神探索,作品不能失去“灵魂”。在这部作品里,还有2016年的委约艺术家朱志钰的参与。继京剧《蠢货》之后,她再度以导演的身份回归“扶青计划”。
相比青年艺术家对“扶青计划”的“返场”。更令人振奋的是作品的“进阶”。去年一部“扶青计划”委约新作《霸王鞭》在世界“巡游”之后,又登上今年演出交易会“走出去”视频选拔交易会的平台,与海内外成熟制作一起角逐“出海”机会。此外,艺术节通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组织,从“扶青计划”成长起来的赵梁把新作《舞术》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格鲁吉亚。而在延伸品牌“春艺盎然”,《霸王》《斩·断》《五脊六兽》等一批获得国内外市场认可的项目实现可持续演出。
作者:黄启哲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