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喜欢使用手机自拍的女性比例高达85.4%,而她们发布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照片,经过美化修饰的比例接近90%。在制造出大量 “假脸”的同时,一些用户甚至对自己的真实容貌产生焦虑。数据显示,近年来因长期使用美颜软件的青少年选择整容比例不断升高。
过度依赖美颜软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以“照骗”示人,久而久之,沉溺P图发展到对真实的自我和人生也失去了焦准。“过度美颜、滤镜依赖的时代,人们更应当接受真正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同时指出,网络各种爆款美颜软件也需要加强管理,不能忽视对用户尤其是青少年使用者进行正确审美的价值观引导。
美得千篇一律的“假脸”,恰恰说明审美能力的缺乏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用美颜软件自拍后再发朋友圈或发微博,被很多女性称为是“社交礼仪”。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韩芸婷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用户对发布在朋友圈的照片进行重度美化、中度美化和轻度美化的比例分别是36.4%、34.9%和15.95%;而用原图发朋友圈的比例仅占11.46%,且大多数是因为远距离拍摄,女性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人物细节不突出。不少女性认为美颜自拍和化妆是一样的,“既然女人能化妆,为什么不能用美颜软件呢?”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熊铮铮认为美颜软件盛行是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用户“自我身份构建”的结果。用户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美化过的自拍照获得点赞、夸奖与关注,从而满足了获得肯定的心理需要。艾瑞报告的数据支撑了熊铮铮的观点:87.4%的女生对自拍效果感到满意,48.8%的女生因此浑身上下充满自信,71.8%的女生给自己颜值打了7分及以上,其中2.5%给自己打了满分。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还有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女性在社交媒体发布美颜后的照片,还具有“激活人脉关系的符号资源”的作用。由此可见,美颜软件是女性自拍的刚需。据统计,27.9%的女生自拍成瘾,每天都会自拍,其中59%每次自拍2-3张、21%每次自拍4-5张、11%每次自拍5张以上。
互联网时代,对他人相貌恶意的批评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暴力形式;相对应的,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经过美颜软件修饰过的照片也容易收获他人的赞美。不过,美颜软件这些正面、积极的作用往往被过度滥用美颜功能所产生的“假脸”所掩盖,“蛇精脸”“网红脸”等词汇经常成为网民热议和吐槽的话题。美图手机发布的《自拍趋势报告》报告显示,在美颜自拍照发布后被朋友吐槽最多的关键词中,“特别假”“连妈妈都认不出来”“蛇精脸”分别以76.7%、63.2%、55.9%的数据占比高居前三。
说到底,许多美颜软件用户缺乏审美能力,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风格化的美。知乎上一位整形医生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表示,不少女性的心理是“宁愿美得雷同,也不愿有个性有特点”,很多女性拿着美颜后的照片来找医生,要求整成照片中的样子,而在重度美颜后,这些同一算法画出的假脸都差不多。
靠美颜软件获取自信心,其实是最没有自信的表现
与制造“假脸”相比,美颜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和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知名图像社交应用软件Instagram近日下架了以整形为主题的滤镜,该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表示不希望这些滤镜给青少年制造面容焦虑。而老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近期发布的移动端App受到广泛好评,因为它没有提供美颜功能,而是把重点放在让用户进行风格化的艺术照片创作上。在这款App里,相比人的容貌,用户的各种创意想法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赞扬。
一些青少年沉迷于自己经过这类整形滤镜加工后的美颜容貌,因而对自己真实的容貌产生了很多焦虑,这其实是一种被称为体相障碍的心理问题。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由于各类美颜软件的普及,人们发现拥有“完美长相”的不再是那些明星艺人,而是经过美颜软件修饰后的自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体相障碍,产生了去整容的冲动。发表在学术期刊《当代心理学》上的一篇研究文章也表示,长期使用美颜软件后的青少年对整容手术的接受度变高。国内的统计数据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医疗美容集团美莱发布的《20年整形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整形消费群体中,18-26周岁群体占据主导地位,比例高达42%,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同样也是美颜软件的重度用户。
正因如此,美颜软件作为最直接面对着有容貌和身体焦虑的用户的工具,也不能在社会责任上缺位。孙佳山指出,美颜软件不能一味迎合用户“网红脸”的心理需求:“美颜也是一种算法,而算法是有价值导向的。”美颜软件应当让用户懂得什么是真实的、天然的美,不是仅仅用算法帮用户变脸,而忘记了真善美是以真开头的道理。
作者:卫中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柳青
*图片均来自pexels,图文无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