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1日,已是深秋,上海淮海路上的法国梧桐叶纷纷飘落,黄灿灿地铺满一地。
一支车队驶入淮海中路,停在567弄弄堂口,一行人随即鱼贯而入,走进这条叫作新渔阳里的石库门弄堂。
新渔阳里是典型的石库门弄堂,红色的墙,黑色的门,一号到六号的门洞上方依次写着“惟听用德”“天命有德”“克明后德”“德彰万邦”“兹惟德称”“惟德是辅”。
走到新渔阳里6号门前,一位头戴呢帽、神色凝重的长者激动地说:“就是这里!当年,我就是在这里参加外国语学社,然后从这里出发去了苏联留学。”
他是刘少奇同志,同行的还有他的夫人王光美。
新渔阳里6号是一幢二上二下老式石库门房屋,按照当年的陈设,楼下是教室,有课桌长凳。
走进东厢房的课堂,刘少奇同志走到一张黑色长书桌旁坐下,跟随行的同志们讲起了38年前的往事。
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共产国际的关注。
1920年,共产国际决定派人到中国来访问五四运动的领导人物,设法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以维经斯基为首的共产国际代表团,于1920年4月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与李大利、陈独秀进行了深入交流。经过多次交谈后,双方对成立中国共产党有了共识。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政党名称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党的上海发起组在筹建过程中,就有团结进步青年、组建青年团的设想。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一成立,陈独秀便指派其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着手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俞秀松是浙江诸暨人,时年21岁,曾经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并在刊物上刊发施存统的《非孝》而受到浙江当局的责难,被迫中断学业。但俞秀松等人在“非孝风波”中表现出来的斗志和勇气受到了陈独秀的关注,陈独秀撰文称俞秀松等人是一班“可敬的小兄弟”。
经过俞秀松积极筹备,1920年8月22日,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书记。团的机关设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八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为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金家凤、袁振英、叶天底。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俞秀松主持制定了团的章程,开始在先进青年中发展团员。建团不到一个月,就发展了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汪寿华、王一飞、王会悟等30多人。
为了帮助团员提高政治觉悟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每周举行一次政治报告会。报告的内容多半由党组织规定,常由俞秀松作政治报告,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等人也经常去演讲。
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是秘密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半公开的组织,因此,党的许多活动都是以青年团的名义进行的。
同时,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罢工和其他各种政治活动。他们参加组织上海机器工会,办工人半日学校,到工厂和工人中作调查,为《劳动界》撰文,声援工人罢工斗争,参加“马克思诞生纪念会”“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纪念会”、三八国际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纪念庆祝活动。
在活动中,一大批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成为共产党员,还有不少人成为党和团的重要领导人。
到1921年上半年,上海的团员已发展到200多人,并建立了执行委员会,分设秘书、教育、组织、调查、编辑、宣传、联络、图书8个处,俞秀松任执行委员会书记。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国内还没有社会主义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起着国内团发起组的作用,团的章程也明确提出:“正式团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机关代行团中央职权。”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向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寄发了团的章程和信件,指导和推动各地的建团工作,长沙、广州、北京、武汉、天津、唐山、太原等地先后建立了团组织。到1921年初,全国各地共有团员1000多人,成立临时团中央的条件已经成熟。
同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俞秀松因为在建团工作中的贡献,担任了临时团中央书记。
开办外国语学社
1920年9月28日,《民国日报》登出一则《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
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读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两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此白。
门口,挂起了白底黑字、魏碑体的招牌——“外国语学社”。
原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为了便于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并且为输送青年赴苏俄学习做准备,1920年9月,团机关创设“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校的形式掩护革命活动。
维经斯基的翻译杨明斋任外国语学社社长,俞秀松任社秘书。学员多时达五六十人,包括刘少奇、肖劲光、任弼时、罗亦农、汪寿华、谢文锦、王一飞、梁柏台、李启汉、陈为人、任作民、傅大庆、蒋光慈、韦素园、曹靖华、周伯棣等。青年团在这些学生中发展了20多名团员。
外国语学社开设的语言课程主要是俄文,由社长杨明斋和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任教。学生增加多后,又聘请了王元龄。王元龄是张作霖驻莫斯科公使李家鳌的外甥女,思想也十分进步。
此外,还有日文、法文和英文课,分别由李达、李汉俊和袁振英担任各科教师。
在外国语学社招牌的掩护下,这批年轻人还在此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学员读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是《共产党宣言》,书是陈望道翻译的,课也由陈望道主讲。
有时也参加一些政治斗争,一般是上午学俄文,下午除学习外,有时刻写蜡纸、印传单,有时去工厂联络,上街发传单,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
外国语学社虽然在报上登了广告,但学员大多是由各地共产党组织或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相关人士推荐而来,都是朝气蓬勃、怀揣救国救民理想的热血青年,所以尽管这里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青年们都乐在其中。
1920年10月,经长沙俄罗斯研究会的公开负责人贺民范介绍,22岁的刘少奇拿着贺民范写给外国语学社的介绍信,第一次来到上海。在这里,刘少奇认识了也是从湖南来的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等人。
在外国语学社学习时的刘少奇,衣着朴素,学习刻苦,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他还参与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周刊的收发、缮写工作。
更多的时间,刘少奇用在俄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上。他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不参加闲聊,也不随便上街,一有时间就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
1921年4月初,春暖浦江,雨过天晴,在外国语学社确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刘少奇,结束了在外国语学社为时半年的学习,与任弼时、肖劲光、曹靖华等十几人一起,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其他选送的十余名学员也随后分两批陆续前往。
此前一个月,俞秀松也离沪去莫斯科参加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由于大批学生赴俄学习,1921年8月中旬,外国语学社结束活动。
今日新渔新阳里6号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新渔阳里6号正式命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为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充分发挥团中央机关旧址的教育功能,中共上海市委和团中央决定对旧址进行全面整修扩建,并成立旧址纪念馆。200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终于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就在本文完稿之时,作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革命遗址修缮项目之一,新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于2018年8月25日正式启动。此次改造除对纪念馆重新规划修缮外,还将在其东侧建立新渔阳里纪念广场。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广大青少年开展团日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的重要场所。
新时代的青年,将在这个红色起点上,感知一百年前青年团初创时期先辈们那赤诚的心、那沸腾的血,并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作者:陈晨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范昕
*本文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