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大灾大难,都是对人性的拷问,对于人心的见证。
这次的疫情的捐款者中,有很多两鬓已白的老人。他们所捐出来的,都是自己积攒了大半辈子的钱——
2月12日,黑龙江双鸭山民警肖婧和同事执勤时,80岁的郭大娘走到警车旁,把一张5万元的定期存折和写有密码的纸条给民警,让其捐给疫区。肖婧介绍,大娘的老伴去世了,一个人生活,房子还是自己生火取暖的平房,“我们当时特别感动,但这钱我们不能收” 。
家住在四川成都双流区彭镇的68岁村民李学明此次捐助的1万多元钱也是咬着牙缝省下来的。没读过几年书的他曾经开过小饭馆、养过猪,60岁的时候开始当环卫工人,干了5年退休了。如今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桓台县果里镇周家村87岁的王希芳老人在电视机前了解到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新闻,看到全国各行各业尤其是医护人员紧急请缨赴“战场”,再看到村头“劝返点”的值班人员24小时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的时候,揣着积攒多年的1000元钱来到村委,自愿捐献给村里。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疫情面前,全国人民拧成了一股绳,去帮助,去支援,本身就是正能量的。1988年的洪水、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汶川和玉树的地震……灾难面前,无数善举见证了人心至善的一面。
但是,和之前的灾难不同的是,此次疫情的捐赠者中,一些老人的身影尤其令人感动。或许捐赠数字不大,但他们所捐出钱对于捐赠者本人来说是积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
为何有这么多本不富裕的老人挺身而出?
老人都是经历过无数变迁和动荡的群体,他们有的经历过战火纷飞,见证过自然灾害,见证了祖国一步步建设和复兴。他们这群人,对人生、对社会有着年轻人没有的感悟和体验,他们比年轻人明白稳定安详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在国家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想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同时,相比前几次灾难,当下的新闻传播和影响力更强,老人更容易获得第一手的讯息。于2016年通过的慈善法更是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捐赠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事业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行为。哪里需要困难?如何去捐款,相比过去,人们有着更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但是,应不应该收老人们的血汗钱?收下血汗钱之后,会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影?还有,一味的拒收,是否构成对捐赠者的不尊重?这些问题都值得仔细审视。同时,对贫困老人所生活的社区、曾经工作的单位应给与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福利,让老人感受到国家、社会的温暖,这才是正道。
作者:汪荔诚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