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以来,如何对一线的医务人员、患者和普通民众进行更好的心理疏导,调整紧张、恐慌、焦虑等不适情绪,成为心理防疫战的重要一环。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专业近期为疫情临时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还开出了一张“音乐处方”。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勃拉姆斯的《六首钢琴小品》、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晨报圆舞曲》、廖昌永演唱的《故乡的目光》、潘安邦演唱的《外婆的澎湖湾》……这张融贯古今中外的“音乐处方”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为听众补充心理能量,以更好的状态度过非常时期。
据悉,音乐康疗志愿者队首批共有九名志愿者,负责提供小组和一对一的放松及心理援助服务。有需要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均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马来西亚与中国并无时差,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再好不过了。”留学生志愿者吴佩芯说。1月初考完试,她原本只打算回马来西亚待两周,没想到疫情来势汹汹。听说马来西亚和学校所在的徐汇区有确诊病例,她也开始干着急……上音教师周平一通电话,邀请她加入志愿者团队,吴佩芯二话不说答应了。
提前一天,志愿者会收到来访者信息和诉求,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在30分钟的视频连线中,志愿者会请对方播放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曲目单,然后引导对方闭上双眼,做几次深呼吸,体验全身心的放松。一边治疗,他们一边还要用笔记录下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反馈内容,以便总结和提供更好的康疗疏导。
每天三小时的轮班时间,志愿者最多要依次接诊六名来访者,工作并不轻松。偶尔,他们也会受到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但接诊的过程也是治愈他们的过程。一位志愿者说,“第一次感受到音乐有这么大的力量。”
在吴佩芯的来访者列表里,有面临感染风险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生,有因过度疲劳产生睡眠障碍的护士,也有因疫情无法返乡过年或回城上班的年轻人。看到回访报告里,医生的心理负担轻了,护士夜里不再惊醒了,裸辞的年轻人开始积极投简历了,她的内心仿佛也有一棵绿芽破土而出……
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布鲁夏(K. 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上音教师周平也以此鼓励志愿者们:“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力量,要相信音乐可以帮助你开启它。”
作者:吴钰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