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部部脍炙人心的红色经典为“引”,邀请一批在上海乃至全球文化艺术界引领风气、同时又与徐汇有着不解之缘的名家大师依次登场——沪上文化雅集“梧桐·名家汇”6月20日在衡复艺术中心正式启动。芭蕾舞蹈家辛丽丽、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以及琵琶泰斗汤良兴用他们的讲述和演绎,为现场几十位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美好的“四史”学习教育课。
作为“梧桐·名家汇”的首期主讲嘉宾,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携舞团首席演员吴虎生、主要演员戚冰雪,与在座观众分享上芭的点滴故事。上芭青年演员还在舞台上表演了多个经典片段。“之前我们有一次演出台上台下相隔不远,有观众看到了舞者的细微动作,告诉我他们在用肌肉讲述故事,我听了深受触动。因此我很希望可以和大家近距离交流,带人们了解舞者的日常。”辛丽丽说。
从《白毛女》到《闪闪的红星》,用芭蕾弘扬民族情怀、红色文化
从古典芭蕾舞剧《吉赛尔》《天鹅湖》,到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雷雨》《青春之歌》等,辛丽丽的舞台生涯中留下了多个经典艺术形象。在现场,她选取了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段,并且为观众展示了一张自己25岁饰演剧中人喜儿的剧照。“剧照里的我拿着油灯,动作融入了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事实上,芭蕾舞剧《白毛女》深受中国戏剧、戏曲影响,跳出了我们中国人的芭蕾的风采。
自成立41年来,上海芭蕾舞团排演了171部作品,其中有西方经典也有中国原创。“这要感谢海派文化的滋养,让上芭能够博采众长,充分学习海内外各个学派的优点,并且帮助我们创作出展现中国气派的作品。”辛丽丽举例说,中国原创芭蕾常常用到弓箭步等语汇,有不少动作借鉴了民族舞的元素。“无论使用哪些东方舞蹈语汇,最重要的是必须从人物出发,真正把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
细数上芭讲述中国故事的原创舞蹈作品,不难发现很多地域性的符号,比如《白毛女》的道具里有红枣、米袋,《花样年华》里有旗袍、石库门等。经过多年积淀,上芭已在欧美打开了市场,用芭蕾舞这门国际语言说好中国故事。“我们的《长恨歌》在伦敦演出反响热烈。我们希望国际观众知道中国有唐明皇、杨贵妃、梁祝、白毛女……从古典到现代,用舞蹈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
眼下,上芭原创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正在紧锣密鼓的修改中,这部重磅作品是上芭人对“红星”精神的动情解读,更展现出用芭蕾语言弘扬民族情怀、红色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辛丽丽说:“别看小虎(吴虎生)跳王子是行家,他也能把红军饰演好。我告诉团里的孩子们,一定要拿出这个时代年轻人对红色经典的敬仰,跳出风骨和气派!”
成为一名好舞者,最难的是坚持和守护内心的平静
昨天(6月19日)还是上海大剧院舞台上优雅迷人的王子,今天吴虎生就从《天鹅湖》切换到了《白毛女》——扎着白色头巾,穿着粗布衣裳,化身农民大春和扮演喜儿的戚冰雪现场上演了一段双人舞。其实受到伤病的影响,吴虎生已经有两年没有跳过《白毛女》了,“可钢琴声一响起,我就立刻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里,感谢在今天我又重新找到了做大春的感觉”。
“跳芭蕾舞确实很苦,需要技能和灵魂合二为一。除了每天从早到晚进行基础训练,还要经历无数次的剧目排编,学习很多很多作品。” 吴虎生告诉现场观众,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最难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以及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果没有平静的内心,你会很容易陷入浮躁的漩涡。当然,我也曾有过焦虑和恍惚的时刻,但是想要在舞台上和观众实现灵魂交流的信仰,让我坚持了下来。” 对于年轻的戚冰雪来说,好舞者必须吃得起苦。“很多女芭蕾舞演员的脚是很不堪的,我们在夏天都不敢穿凉鞋。”
在辛丽丽的眼里,“舞者都是很纯真的人”。因为内心不含杂念,哪怕再苦再累也都会坚持下来,只想把舞跳到最好。前段时间,上芭戴着口罩在练功房起舞的舞者,与“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华为精神隔空共振,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戴着口罩确实很闷,我看到有的孩子会偷偷把口罩拿下来,就会提醒他们——赶紧戴上!但这些困难,我们都是可以克服的!”辛丽丽说,上芭将珍惜时代赋予的使命,为祖国交出更美好的艺术答卷。
梧桐深处凤凰栖的徐汇,汇聚海上文化艺术大家打造人文类雅集
在今天举行的“梧桐·名家汇”启动仪式上,辛丽丽、黄英和汤良兴分别讲述了他们与徐汇的缘分。汤良兴从1980年开始居住在天平街道辖区的的文艺医院内长达十余年,1986年只身赴美前夕亦是在此与家人告别;黄英年少时曾在徐汇区少年宫合唱团学习,历经数十年的海外发展,荣归故里,回到汾阳路上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辛丽丽携上海芭蕾舞团搬迁至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前,曾在龙华路上驻守五年之久,创作出了诸多新时代的经典作品。
事实上,徐汇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区域内科教人文资源丰厚,上海图书馆、上海京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电影集团等80%的市级文化单位座落于此。众多名家大师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成长于此,记忆于此,可谓梧桐深处凤凰栖。
据悉,“梧桐·名家汇”未来的系列雅集将落户于与衡复艺术中心毗邻的“66梧桐院·邻里汇”。该建筑主楼修建于1932年,由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建筑。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为加强公共服务统筹,将体育局机关整体迁出,让这座具有88年历史的文保建筑转型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引擎。一条梧桐成荫的乌鲁木齐南路可谓文人汇聚,深藏典故。千余米永不可拓宽的道路上,夏衍旧居、草婴书房、原为共济会旧址的衡复艺术中心、66梧桐院如一颗颗珍珠镶嵌,述说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梧桐·名家汇”由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天平街道党工委承办、上海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协办。未来,这一浸润着深厚人文气质和思想底蕴,汇聚海上文化艺术大家,台上台下互动氛围浓郁的文化雅集将以每月一次的频率与大家见面。
图片来自主办方
作者:姜方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