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呼吸”之间,爱情如何安放?“在文学领域,爱情题材并不好写,不少作家不太敢去碰,因为爱情处理不好就容易流俗。”21日,作家、《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的最新小说《等待呼吸》分享会上,作为同行的小说家弋舟如是感慨:《等待呼吸》在爱情层面的描述做到了深情,“这不是一个冰冷机械的小说技术主义者,而是我们时代的作家深切调动起深情去书写那个时代。你会读到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诚,内心的诚恳与明亮。如果大家对爱情还保有这样的想象,在这本书中会有所满足。”
《等待呼吸》首发今年《十月·长篇小说》第2期,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小说书写了三座复活生命的城市和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从中能捕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普通人精神的发展轨迹。山西男孩夏小松和浙江女孩杜怡,他和她,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遥远的莫斯科相知相识,跌跌撞撞地相恋,爱情盛开又谢去,理想几经沉浮……
世事变迁中,他意外受伤终至离世,而她回到生活的漩涡,历经种种坎坷。等终有了新的平静生活,有了新的伴侣,她的内心却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和穿过青春岁月的那束亮光。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是一部时代青年的心灵史或精神史,是主人公用理想主义情怀自我救赎的坚韧告白,也是一部充满了历史感和怀旧情调的抒情小说。”评论家孟繁华在评价《等待呼吸》的文章中抛出一个观点:当下爱情题材小说似乎并不紧俏或稀缺,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关于情爱的叙述文字或影像作品。但是,那种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能够让我们过目难忘的爱情故事,还是凤毛麟角,这里的原因非常值得深究。“文学是处理情感事务的领域,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些话语我们耳熟能详,但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是悄然走低。显然,我们的情感领域或处理感情的方式出了问题。”
但至少,《等待呼吸》尝试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离别与等待,失败与救赎——这部讲述爱情的小说,没有止步于爱情,字里行间有青春的激情,异国的浪漫;也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思考,放射着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与光芒。
作家哲贵在《等待呼吸》中看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钟求是的那份“理想主义”——对这个世界仍怀有美好的愿望,并身体力行去创造一个理想中的时代。“如果没有理想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支撑,杜怡可能就被扔在所谓时代的大浪里,会更狼狈一些,至少在这部作品当中感受到了作家对自己笔下人物巨大的善意。”弋舟说。
“从2017年春天开始写,持续了近两年,那段日子,白天工作,晚上从九点写到凌晨一两点。两年过去了,感觉自己老了四岁。但写出来之后又感到欣慰,毕竟写出了自己期待的一部作品。”钟求是谈到,人这一辈子会经历很多事,有些事不经意间“埋伏”着,但写到某个小说情节时会突然跳出来,再次迎头撞上,“这是生命中的伏笔,也是小说中的伏笔。”
“如果喜欢看清纯爱情故事的人可以打开这部小说,小说家有出色的历史还原能力,读者仿佛重返八十年代的爱情。”评论家黄德海说,《等待呼吸》让他想起了老电影里热情四溢却又保持距离的爱情故事,“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一段青春时光是遗憾的,但人生中又不可能只停留在这段时光。我读着读着有了‘不详的预感’,事情将发生变化,当另外一个新世界打开,主人公经受了疼痛,也慢慢学会了更加复杂地面对原来那份单纯的爱。”
在黄德海看来,爱情故事无论是理想的、欲望的,长期的、短暂的,都镶嵌在大的时代拼图之中,因此爱情的伦理观念与时代大潮密切相关。生命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小说能帮助你我认知这个时代的思想流变。从某种角度来说,小说打开了读者有关道德与伦理的思考通道,不再幽闭在封闭空间内,从而撬开时代的一个“洞穴”,涌入的阳光也许有点刺眼,但温热熨贴人心。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供图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