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里,日本拿了19个诺奖,几乎平均每年获得1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日本何以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 业内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一方面,科学基础教育也是关键所在。新近引进出版的“46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大型科普丛书,正是日本基础教育精华的凝聚和总结,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地球46亿年的演进历程。
“46亿年的奇迹:地球简史”丛书共计13册,目前已出版《冥古宙 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古生代1》《显生宙 古生代2》《显生宙 古生代3》五册,详细描述了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诞生以来无机界与有机界、自然与生命的重大事件和诸多演化现象。内容涉及太阳形成、月球诞生、海洋与陆地的出现、磁场、大氧化事件、早期冰期、臭氧层、超级大陆、地球冻结与复活、礁形成、冈瓦纳古陆、巨神海消失、早期森林、冈瓦纳冰川、泛大陆形成、超级地幔柱和大洋缺氧等地球演变的重要事件,充分展示了地球历史中宏伟壮阔的环境演变场景,及其对生命演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据九久读书人总经理黄育海介绍,丛书从日本著名出版社朝日新闻出版社引进,由数十位日本资深学者共同撰写,包含大量高清图。为了保证其中知识点的与时俱进,编辑团队特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及其专业团队对书稿进行技术审稿,撰写每本卷首导读。丛书内有50个主题,150个知识点,目前出版的前5册涵盖了20个主题,后续8册也即将出版。
“虽然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古生物工作已经有30多年了,也阅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但我还是被这套书吸引到了。这套书不仅涵盖的学科多,包括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生物学、演化生物学等,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一直讲到现在。”冯伟民说,这套书涉及地球演变史和生命演化史两方面的知识,并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对整个太阳系、地球以及生命的发展过程,有一个通俗的、连贯的,甚至哲理上的理解。
比如《冥古宙 太古宙》中谈到,银河系中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行星。这些多姿多彩的星球尽管形成过程相似,模样也相仿,日后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地球,这颗“奇迹星球”,就是无数行星中的一员。地球演变是一个从简单到多样的漫长过程。各种偶然因素的叠加,才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种种可能。
<<<<延伸阅读·今天怎么读科学?
上海书展期间,国内本土科普界一批系列读物也集中亮相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懂一点STS”丛书,为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创作的科普系列读物,包括《左手科学,右手艺术》(刘兵、戴吾三合著)、《我在故我思》《万物皆有流》《鸡蛋里的骨头》等。丛书或以记叙文、或以散文随笔形式,讲述科学史以及科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趣故事背后一以贯之的是作者对科学与人性严肃、深刻的思考。
刘兵新著《超导简史》作为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图书,还被列入“2020年上海书展100种沪版重点书目”。该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超导电性的发现、超导理论的发展、超导体的应用、超导体的探索四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超导。书中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故事,再现超导发展风云录,清晰梳理超导发展脉络。
《左手科学,右手艺术》书中写道,科学家不满足于在地球上观测,1990年航天飞机把望远镜送上太空,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哈勃”携带了多种仪器,人类的视觉再次延伸,发现新的奥秘。“哈勃”拍摄到许多恒星、星云的照片,天文学家给它们起了美丽的名字。如有照片叫《猫眼星云》,是位于天龙座的行星状星云,照片显示中心是“蓝眼珠”,还有红色的双螺旋“眼球”,外围是绿色“眼毛”。看起来非常漂亮,其实它是一颗恒星衰亡之前的回光返照,它以自身的死亡换来星光灿烂。死亡前向宇宙喷射出大量尘埃,形成了这个美丽的环绕层。2004年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哈勃”太空望远镜新拍摄的一张照片,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印象派绘画大师凡·高名作《星夜》“异常相似”,《星夜》作于1889年,画作山村之上狂怒不安的夜空中,同样有旋涡状星云,科学与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用漫画形式来科普疾病?“科技七堂课:探秘心脏血管微世界”科学讲座现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编著的《梁教授带您探秘心脏血管微世界》,利用科普促进心脑血管疾病从“被动治病”向“主动健康”转变的积极尝试,聚焦大众相对陌生但又极为重要的冠脉微血管疾病,创新性设置了在冠脉循环中起主要作用的内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心肌细胞的卡通形象,并把冠脉循环形象为一个心形河道,以中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黄阿姨为主人公,通过发生在黄阿姨身上的故事,以漫画为主、看图说话的形式,生动地演绎了心血管疾病的救治过程和发病机制。
图片: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