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助推海上书坛“后浪”的品牌项目,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今天在上海文艺会堂拉开帷幕。该展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成为沪上青少年书法篆刻学习的重要检阅,为上海书法界注入了朝气蓬勃的年轻力量。
本届展览共收到作品1643件(篆刻37件),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和现场决赛,共选出获奖作品40件,入展作品110件以及入选作品141件。
与往年相比,今天展览有四大亮点引人关注。其中,第一大亮点是首次设置了小幼组、中学组两个组别,使评审更有针对性。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地检验参展者的真实实力,活动还创新了评审模式,采用了更为严格的现场测试规则。经过初评、复评、终评,最后进入现场决赛环节的45名小选手,不仅要书写投稿作品,还要根据现场命题即兴创作,最终综合现场书写表现和投稿作品质量获得终评结果。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创新的评审方式背后,考验的不止是小作者的书法技巧、临场应变能力,更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
第二大亮点是首次邀请历届青少年书法篆刻展获奖作者代表到活动现场,请他们为本次获奖作者颁奖,并在展厅互动区域与获奖小作者进行笔会切磋。历届获奖作者如今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海上书法人,通过这些亲历者、见证者和成长者们的讲述,可以为现在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传经送宝,在青少年作者内心播下希望的种子,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勉励他们学会坚持,不断学习,茁壮成长。
第三大亮点是疫情下的展览模式探索。本次展览期间,除了保留传统的一些活动形式以外,如云展厅、云上名家点评等;还设有互动专区,利用抖音直播平台,邀请嘉宾进行线上对谈互动,实现同步交流传播。一方面是考虑到疫情防控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更为便捷的宣传交流途径,为青少年书法篆刻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惠及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众参与其中。
第四大亮点是:展出的150件作品中,有40件左右以抗疫防疫为主题。比如,这次获奖作者中,有位叫钱千晶的小女孩特别书写了一幅篆书《抗疫诗》,其背后还有一段特殊的书法交流经历。今年年初国内发生疫情时,钱千晶正和妈妈在日本寒假研学交流旅行,当时他们来到日本当地生产宣纸的手工作坊社会实践,用这种特制的书画纸写下了《诗经》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疫情之下的人间大爱。这幅凝聚着中国小作者情谊的书法作品后来还转赠给了日本农林水产省。3月初,她和妈妈经过严格的防疫措施回国之后,小姑娘特别受触动,她发现汉字和书法好像有种特别强大的力量,所以她自己尝试原创了一首《抗疫诗》,并趁着宅家时间,反复练习书写,希望能为战胜疫情加油打气。业内专家认为,青少年在书法创作中结合时事,表达真情实感,突显了书法艺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关怀。这些作品在丰富本届展览主题的同时,也是对参观者社会使命感的一次感召。
回到作品本身,在获奖和入展的150件作品中,临摹作品34件,创作作品116件。临摹的作品基本涵盖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所推荐的临摹范围之内,这也确保了作品取法的根正源清。而其中楷书临摹最多的仍是褚遂良的作品,20件里就有7件,其次是临摹赵孟頫和欧阳询的,分别是3件和2件。行书中王铎的作品取代“二王”成为临摹最多的对象。创作作品中,第一梯队仍以楷隶为主,总占比59%,但对比前两届的数据就会发现其中楷书比重逐年下降,而隶书比重却在逐年上升,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篆书和行草书的比例基本保持在各自的基线上,但篆书还是有上升的趋势,这也为这两年篆刻作品逐渐增多打下了基础。
就篆刻情况来看,今年37件收稿数比起2018年的29件还是有所提升,这主要还是归功于上海市书协以及上海市教委的重视。这两年,上海市书协活动中只要涉及此内容,无不呼吁加强并且已有不少举措落地实施,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自2019年起,上海市艺教委在市教委的授意下也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篆刻进校园”活动,确立了109所学校作为篆刻试点校加以推进,并以“篆文化之灵秀,刻民族之魂魄”为主题组织过不少相关活动,反响热烈。而上海市中小学《篆刻》系列课程教材现已基本完成,9月新学期开始将在几所试点校先行推广,明年有望全面铺开。这将有助于本市青少年篆刻群体队伍的培养与扩大,为将来海上优秀篆刻人才的涌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片: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提供
作者:李婷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