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党史讲的是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历史进程,新中国史是新中国建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指中国从1978年以来40多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发展史则聚焦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日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靖北亮相学习读书会,以“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为主题,系统梳理社会主义500年的基本时空脉络。他谈到,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可梳理为六个时空阶段。
起点就是“从无到有的思想先声: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乌托邦”一词,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原意是“没有的地方”,中文译为“空想”。《乌托邦》仿照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样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了改造社会的设想。后世有人干脆将《乌托邦》称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续篇。
《乌托邦》记述了莫尔和一位航海家的对话。这位航海家叫希斯拉德,是虚构人物。 希斯拉德讲述了他周游世界之所见,借航海家之口,莫尔表达了自己对英国社会的观察与批判。书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比如从十五世纪开始,英国毛纺织业兴起,养羊比种庄稼赚得更多利润,于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起了圈地运动,农民失去土地,生活非常悲惨。对此,希斯拉德感叹:“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躙完啊。”
莫尔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他们的学说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素材。
1920年译本《共产党宣言》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共产党宣言》以德文全文单行本在伦敦出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了。170多年过去了,进入新时代,学习《共产党宣言》仍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成为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当时,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历史带来伟大变革的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社会分化,无产者出现普遍贫困化,这是经济前提;当时欧洲的革命氛围浓厚,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工人运动创造了政治条件;唯物史观的诞生和剩余价值思想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
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阶段,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共产党,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此后,“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多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苏联的帮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等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以及美洲的古巴等国二战后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外国到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并取得重大成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刘靖北谈到,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在刘靖北看来,只有把“四史”联系起来,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进程中看,才能更好地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到了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