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复制的,它以音乐为媒铺开百年党史。
当决定接下《百炼成钢》时,我这个影视“老兵”心里是有些惶恐的。这样一部党史题材剧目,它遇到的时间节点独一无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它在文艺创作上的路径前所未见——要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作一次通史表达;它要在重大题材上开掘的新类型更是大胆的——以音乐引路、金曲为媒,咏颂国家之“魂”。
难,是我们主创团队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但再一思考,《百炼成钢》从某种角度看,是我们身为文艺工作者以作品为社会凝心聚气、培根铸魂的“必答题”。
我们想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中国共产党这100年是怎样走过来的,经历了多少牺牲与伟大,未来,年轻人又该如何捍卫先辈的理想。顺着这些问题,创作方向厘清了:《百炼成钢》关键在“炼”,每一名共产党员是如何炼成的?从上海石库门里的13位中共一大代表到今天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炼成的?借用我们剧宣时的一句话,“血火中淬炼钢铁信仰,奋斗中成就百年辉煌”,这是我们想要讲的故事。
音乐贮存的不仅有记忆还有当时的情绪。
很多时候,一首歌、一段旋律能引出关乎一个时代的千言万语
定好了“讲什么”,接着就是“怎么讲”。对主创团队所有人而言,《百炼成钢》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复制的,因为它是以音乐为媒来铺开百年党史。
为什么是音乐?这个答案我们也摸索了良久。一言蔽之,是要加大对客观历史的主观抒情,让历史更富感染力。
复盘创作理念的形成阶段,《百炼成钢》在初创时期几经讨论、数次变动,有一点始终未动摇——要在史实的框架下把故事讲得动人,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于是,音乐成为其中一个选项。音乐是一种时代的情感表达,时代金曲、组歌里贮存的不仅有记忆还有当时的情绪。很多时候,一首歌、一段旋律能引出关乎一个时代的千言万语。更理性地说,文艺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音乐也不例外。回顾我们各个革命历史阶段,都不难发现音乐在时代进程中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扶下,整个团队决定打破重大题材传统创作的顺时叙事,创新性地采取组歌板块式结构串起整个脉络,以“革命”和“文艺”一显性一隐性相辅相成,来推动事件的发展。最终与观众见面的《百炼成钢》围绕八首歌曲构建八个板块,包括《国际歌》《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最可爱的人》《为希望祝酒》以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可以说,这些音乐伴随了几代人走过岁月长河,一见歌名,旋律和歌词便会涌上心头。有了亲近大众的入口之后,我们再试着不断把自己置身于不同的历史革命阶段,去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去发掘音乐、文化承载的能量。比如《国际歌》板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这样的歌声给予当时长期处于黑暗、渴望走出疾苦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让他们无惧敌人的枪弹炮火、迫害暗杀,为革命事业挺身而出,坚信只要自己为真理战斗到底,“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事实上,整个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文化作为载体都在忠实做着记录。具体到音乐,不同历史阶段,总有一首歌能在最大范围内代表我们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我们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凝聚了民族之魂的故事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呈现给观众,激荡共鸣。
旋律与歌词里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民热泪盈眶?
我们试图回到经典诞生的那一刻,跟着艺术家一路行走
歌声引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成音乐剧,而是把金曲融入剧情。从创制上说,《百炼成钢》对音乐的运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代歌曲,把它的创作、问世、传唱的过程融入故事中;二是在板块之间以独创的“情境”重新演绎相应的歌曲,升华主题,并以这样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情境”衔接各段落间的起承转合。
每一首歌曲的选择,首先得保证它与时代的契合度,即是否诞生于那个年代,是否真正激励过那个年代的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板块,我们着重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走进新中国的故事。作为板块的题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1943年,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提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观点,消息传来,激发了革命文艺战士曹火星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与激情。就着一盏煤油灯,他边写边唱,经过一天一夜反复修改,一支朗朗上口、旋律流畅的新歌诞生了。它一经唱响就好像插上了翅膀,不仅很快传遍了小山村、唱遍晋察冀边区,还伴随八路军、解放军前进的步伐,回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与中国人民共同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这首歌,但可能许多人不知道,1943年的歌名和歌词里都没有“新”字,是毛主席在1950年为其添加了关键一字,成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当时说,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中国却是已有了几千年历史。剧中会回望那段故事,我们希望用歌声背后值得流传的事来突出这样的深意——无数人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
《黄河大合唱》和《歌唱祖国》也是澎湃了几代人热血的经典。旋律与歌词里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民热泪盈眶?我们试图回到经典诞生的那一刻,跟着艺术家一路行走。《黄河大合唱》记录了中华儿女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卷起抗日巨浪,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的决心。1939年,光未然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诗《黄河吟》。一个多月后,作曲家冼星海为诗词燃情,只用了六天时间就谱出了旷世旋律。毛主席听了《黄河大合唱》后,给了冼星海一瓶墨水、一支钢笔,人民音乐家又拿着这些东西丰满了组曲,“黄河在咆哮”的歌声于是跟着八路军、新四军唱遍全国。后来,冼星海把钢笔给了他的学生王莘,王莘拿着这支笔写了《歌唱祖国》。我们发现,“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句良言一直在传承。
主旋律的青春态,在我看来,不是刻意制造网感,
而是要相信好的创作一定会让所有人产生共鸣
今天,几乎所有的主旋律作品团队都会形成创作自觉,要跟时代同步,要跟时代里的年轻人同行。主旋律的青春态,在我看来,不是刻意制造网感,而是要相信好的创作一定会让所有人产生共鸣。
我们在呈现李大钊牺牲的场景时,用了真实的档案。许多人以往可能只知道李大钊先生是被绞死的,但也有人不知道他被上绞刑两次。剧中拍出第二次绞刑,会让所有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一个已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共产主义战士,他面对第二次绞刑依然如此坚定。可见,没什么比他的信仰更坚不可摧,连生死都置之度外。其他包括毛岸英、陈延年、陈乔年等英雄的牺牲,在《百炼成钢》里都有体现,英雄们牺牲在了青春年华里,这对荧屏前青春正当好的观众不可谓不是一种激励和推动。
再看剧中焦裕禄同志的故事。提起人民的好书记,大家第一反应都是他不辞辛劳,最终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百炼成钢》把故事的起点前置到焦裕禄的年轻时代,带观众看看青年焦裕禄曾在解放战争时上过淮海战役的战场,给战士们送过粮,随后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再到矿山机器厂当主任,之后才是广为人知的在兰考县种泡桐。年轻的观众会产生一种代入感:我在一样的年纪做过些什么事,我有没有为自己想要获得的成功付出相应努力。
剧集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后会讲述我们国家扶贫的历程。年轻人会明白,中国的扶贫事业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了。从1980年代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赤溪,一路走到精准扶贫再到新时代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扶贫,因为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的扶贫故事也好、整部《百炼成钢》也好,就是为观众呈现一个闭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初心不变。
1986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到现在执导《百炼成钢》,30多年时间里,我执导了上百部/集主旋律剧目。创作过程中,我也渐渐从一个历史旁观者、文艺创作者的角度,到逐渐融入其中,自己的思想意识在不断的洗礼中,经受了巨大的改变。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所以我们在创作、拍摄的过程中,力求对于角色的设置精准到位,既有时代脊梁的铁骨,也有芸芸众生的温度,无论人物大小,都着力去体现人物和时代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让今天的年轻人有代入感,只有观众感同身受了,才能理解这些人物当年在抉择面前的不易,才能明白一个个人物、一句句话为什么能推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不断前进。
在拍摄《百炼成钢》的过程中,许多年轻主演说过,越是深入了解党史,越是深入了解角色,就越能被震撼、被先辈的激昂青春所感动。我们相信,年轻观众也能从剧中感受到,尽管每个时代面临的困难不同经受的考验不同,但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气质:心系人民,敢于牺牲。这种继往开来、舍身忘我的气质,同时是今天这个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每个新青年必备的气质。把今天年轻人的“代入感”调动起来,让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认知共振,是我们这部戏的使命。
作者:毛卫宁(电视剧《百炼成钢》导演)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