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界,76岁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位。他创立的“乱书”打破常规,将汉字在时空关系上进行了缠绕交织,形成没有规则的书写,遭到两极化的评价。光是“乱书”还不算,他还研究出巨书、银盐书法、竹书、VR书法等各种非常规书法。
基于此,眼下正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大展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回顾展,而是探讨当代书法发展的重要案例之一,引发了业界广泛的讨论:书法是不是只需要传承?什么样的创新才能称之为创新?
本次大展汇总式呈现了王冬龄从艺60年来的书法探索之旅,通过“幕天席地”“书学之路”“书斋雪洞”“幻境书林”“宇宙逍遥”若干章节并置与串联,集学理研究、媒介实验于一体,横跨虚拟与现实。阔约大厅中,23幅长9米、距地面2.5米的《道德经》从天而降,宛若碑林下坠,星盘纵横。6号厅中,王冬龄特于今年教师节新创《论语》附于长22.1米、高2.45米、厚0.4米的曲面墙上,此草书巨幛是艺术家对孔子逝世2500周年的真诚致敬。其对面,巨书《维摩诘经》与12条书法条屏萦绕,促成一次横跨六十年的同框。5号厅则可窥艺术家深厚传统功力,诸多作品透过窗口营造出双层书法空间,知来处,方晓去处,如一幅完整的书法长卷蜿蜒。隔壁4号展厅是全然不同之幻境、水墨抽象、银盐书法、镜面不锈钢书作法及视频等彼此呼应,长12米、高7.5米的巨制《逍遥游》上空,漂浮着增强现实技术展现的数字空间,漂若银钩惊鸾。它们的旁边,还有处郁郁葱葱的“竹林”……
作为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诸多20世纪书法大师们的弟子,王冬龄传统书法的功力是深厚的,他在学生时代便斩获了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六十年来,他依旧坚持临池日课。而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展示与收藏,这在当代书法界也是少有的。
按理说,沿着老路,王冬龄可以收获很多掌声,他缘何要背负着巨大的质疑去创新?对此,他给出的回应是:中国的书法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创新史。从最初不同的文字演变到明清碑学盛起,就连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也都因有创新意识才能实现二王并称。在他看来,书法,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毛笔在宣纸上丰富细腻的变化和线条承载的情感学养,是书法最了不起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不仅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学习书法,不只对中国画专业的同学有帮助,油画、版画、设计、建筑等专业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书写者也应拓宽眼界,相互跨界与吸收。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生活方式和建筑空间不同,书法应用也全然不同,书法创作自然需要改变。
“我很幸运,得到最优质老师的指导,从南京师范学院到中国美术学院持续学习工作,又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教学。因为幸运,我必须回报社会,应该要为书法做点事情。当年在美国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中国的伟大,因此希望书法得到更多人的欣赏。”王冬龄说,他是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人,敢跨界。比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乱书”,但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不会电脑也不懂英语,但因为有从艺者的好奇心和愿意跟上时代步伐的心愿。“因此面对未来,我没有任何畏惧。”
虽然,对于王冬龄创新的非常规书法,负面批评的声音,但业界专家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认为,“从头开始”既是跨度六十年、从头开始的书写比照,更是一种自信,一种自觉,一种故我的回归、性成的觉悟、天命的召唤,所以这个展不卑不亢,掷地有声。在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眼中,王冬龄是身体力行非常持久的标志性人物:“今天书法很好,以前书法更好,但今后的书法怎么办?王冬龄老师这次展览‘从头开始’就给出了他这一辈子的答案。”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则评价王冬龄是高等书法教育“史无前例”的跋涉者、当代书法艺术“敢为人先”的拓新者和中国书法文化“身体力行”的传播者。
对于新事物,有争论才有发展、有质疑才会进步、有探讨才有生命的道理,对书法创新亦是如此。
作者:李婷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
图:作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