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敢为人先:上海体育》在沪首发,全书从上海体育事业的近代发展情况、世界性赛事成就、城市地标、群众体育、海派球星、体育传媒、体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切入讲述,精选42个历史故事、人物,在以史料为依据的主线中穿插名人轶事、社情民俗。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看来,《敢为人先:上海体育》以一个个史料翔实的故事串联起鲜活的上海体育发展史。
自2019年起,上海通志馆携手学林出版社依托馆藏志鉴“信史”“官书”优势,连续推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认为,“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立足方志的史料价值,编写接地气、有血有肉的故事,记好上海历史、讲好上海故事、传承上海精彩,正是这套丛书的初衷。
经授权,现摘编书中有关吴敏霞、刘翔、陶璐娜等冠军的故事如下——
《吴敏霞:一颗冠军的心》
曾几何时,这位来自上海徐汇区的小姑娘被认为“不具备跳水天赋”,好几次面临重大抉择。在20年的跳水生涯中,她多次受伤,一度被人称为“玻璃美人”。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敏霞非但收获了成功,而且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 代。
吴敏霞于198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吴钰明做电器生意,母亲诸金妹是企业职工。6岁那年,体校教练去吴敏霞所在的幼儿园挑苗子,在100多个孩子中相中了她。测试是有一定强度的,别人会哭,会打退堂鼓,只有这个孩子,虽然身体很小,却有着超出常人的耐力和柔韧性。跳水和舞蹈教练都看中了吴敏霞,父母选择了跳水,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没有。只是跳水训练场离家近,不用花费时间接送。吴敏霞父母为她选择了跳水运动,就是出于这么一个最朴素、最家常的理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入选国家队时,吴敏霞已经在跳水池边训练了差不多10年。其中甘苦,只有她自己清楚。她或许不是那种身体条件突出的天才型选手,但她用自己的勤勉与忍耐面对所有的挑战。伤,病,这些运动员不得不面对的困难,难倒过多少天才运动员。但吴敏霞熬了过来,连父母都不敢相信她能有这样的毅力,从来不缺席一堂训练课,从来不放过一个技术动作的练习……
去北京报到那天,吴敏霞的髋关节受了伤,她打着封闭针上了飞机。但在国家队的道路并不平坦,中国跳水队群英荟萃,她并不突出。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一次重要机遇,跳水队没有选她。对于运动生涯非常短暂的跳水运动,尤其是女子项目来说,错过一次奥运会是很难弥补的损失。继奥运落选后,吴敏霞又经历了第二次挫折:第九届全运会前身受重伤。接连的打击落在小姑娘身上,换了别人,或许早就放弃,但吴敏霞的特点就是耐力和坚持。她始终相信水滴石穿,自己的机会一定会到来。
果然,属于吴敏霞的时刻终于还是来了。她和郭晶晶合作,获得2001年世锦赛女子三米板双人冠军,接下来的世界杯、亚运会又是连获佳绩,终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吴敏霞本人还获得个人赛银牌。
连续四届奥运会,吴敏霞获得五枚金牌,其中有四枚是双人金牌。有人说她是“郭晶晶身边的人”,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要做好那个“身边人”,绝非易事。一开始,吴敏霞从郭晶晶身上找到某种安全感,每次比赛都有个姐姐带着她,她需要做的,是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失误拖后腿。即使被说成“千年老二”,吴敏霞也不在乎。
郭晶晶的退役把吴敏霞推上了“一姐”的位子,躲也躲不开。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压力,吴敏霞还是默默地承受。她揣摩郭晶晶是怎么做的,训练、比赛,尽量不让自己背包袱,尽量给小队员做榜样。2012年,她获得伦敦奥运会女子三米板单人金牌。这枚金牌宣告吴敏霞不再是那个“参加双人赛的冠军”,她是个全方位的冠军,无可辩驳。
伦敦奥运会之后,吴敏霞想过急流勇退。2016年对她来说有些遥远,没有中国跳水运动员突破过30岁这个关口。而她,单人、双人金牌都有了,已经大满贯了,还有什么动力呢?然而,团队需要她“传帮带”,她个人也无法割舍对跳水的热爱。在教练和父母的鼓励下,她重新站到跳水池边,并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以31岁的“高龄”完成了“五冠王”的伟业。
三位搭档,四届奥运会,五枚金牌。回首自己的运动生涯,这位以伤病多而著称的“玻璃美人”这样总结:“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那么多人觉得我不适合当运动员,我当上了。那么多人认为我不可能出成绩,我有了成绩。那么多人认为我坚持不了多久,我却成了坚持最久的运动员。”而上海的媒体在报道吴敏霞时,用上了这样的词语:她是上海人的骄傲。
2016年12月,吴敏霞正式宣布退役。她和男友的“爱情长跑”也结束了,王子和公主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退役之后的吴敏霞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但她依然忙碌。她在大学学习,担任共青团工作,2017年光荣地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吴敏霞说“我站上了人生的新跳板”。
人们发现,以往内向的吴敏霞变得开朗了,以往沉默寡言的吴敏霞变得健谈了。她参加“人生赛道”的演讲,向人们讲述自己的运动经历,鼓励人们通过运动找到自身的价值。从不善言辞到能说会道,从内向害羞到落落大方,谁又知道吴敏霞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呢?
“我的名字是刘翔”
2015年4月7日,刘翔在微博上发表《我的跑道我的栏》,宣布退役。一段中国田径的传奇落幕。他曾经是实现突破的英雄,更是各方媒体的宠儿。从民族英雄到悲情英雄再到“普通人”,他的形象数次转变,当他离开人们视线的时候,人们才猛然发现,刘翔曾经创造过多么伟大的成绩,达到后人很难达到的高度。他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一座高峰、一位领军人物。
时针拨回到2004年8月28日,那可能是刘翔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中国田径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获得金牌,这个成绩也平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刘翔用力地向观众挥手。当体育场的广播报出他的名字时,刘翔身披国旗,跳了上去:“我是刘翔,我是奥运会冠军!”
一夜之间,所有人记住了“刘翔”这个名字。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短距离径赛是非洲裔运动员的天下,还没有亚洲选手能获得金牌,刘翔实现了突破。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命运急转直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枪有运动员犯规,但赛前就面露痛苦之色的刘翔仿佛已经用尽了全部力气,一瘸一拐地退出了比赛。刘翔怎么了?曾经的超级英雄,在本土举行的奥运会上,竟然掉了链子?
有多少人知道他赛前就受了伤?为了参赛,他已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民族英雄”成了“悲情英雄”,改了两个字,刘翔从巅峰跌落。命运的捉弄还没有结束。2012年伦敦奥运会,刘翔又出现在预赛赛场。此前他接受手术,恢复了状态,在超风速下跑出过12.87秒的平世界纪录的成绩。人们对刘翔依然充满期待,但绷着刘翔的那根弦,在最不应该断的时候断了。在跨越第一道栏时,刘翔摔倒了,跟腱断裂。他坚持单腿跳到终点,亲吻了陪伴自己青春的栏架。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运动生涯该是结束的时候了。
刘翔回归一个普通人。一个在12年职业生涯里参加48次大赛,45次站上领奖台,获得36次冠军的“普通人”。他获得了世锦赛冠军、奥运会冠军和打破世界纪录的“大满贯”,是110米栏项目中的唯一。
“情愿倒在场上,也不愿意黯然失色地离开运动场。” 在刘翔退役多年后,他的恩师孙海平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的确,对刘翔,对110米栏这个项目,没有人比他的了解更深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刘翔因伤退赛时,孙海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掩面痛哭。“刘翔一直在玩命”,这是孙海平面对镜头时的话。
在孙海平的眼里,刘翔是一个聪明、孝顺的小孩。参加第九届全运会期间,刘翔的奶奶去世了。当时队里面怕影响他比赛,比赛结束后才告诉他这个消息。刘翔失声痛哭,让所有人动容。刘翔的爷爷因为年龄大了住在医院里,他只要有一两天空,就会去看他的爷爷。从这些细节中,孙海平认定刘翔的人品很好,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
对自己和刘翔的关系,孙海平有这样一段叙述:“刘翔刚到我这里的时候,我是搀着他的手一起走。后来他慢慢水平提高了,我们两个人是肩并肩一起走。到现在,刘翔已经成长了,他是成年人了,我现在是跟着他走。”
从少不更事到历经世事,刘翔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好的自己。在人生的赛道上,他还要面对很多栏架,他,还在路上。
陶璐娜的沉稳与坚强
2000年9月17日,26岁的上海姑娘陶璐娜以预赛第一的成绩进入悉尼奥运会女子气手枪决赛。此前,中国运动员在首日比赛中遗憾地和金牌失之交臂。陶璐娜虽然多次获得过世界赛事的冠军,但对于奥运会这样的赛事,她还是个新人,她行吗?她能为中国代表团夺下至关重要的首金吗?
决赛中陶璐娜表现出出乎意料的镇静和稳定,最后以超过第二名1.7环的成绩毫无争议地把金牌揽入怀中。在冠军领奖台上,当国歌唱响、国旗升起之时,陶璐娜依然没有太多的表情。记者问她夺冠后最想做的事情,陶璐娜说:“我要打电话给我的启蒙教练和妈妈报喜。”多年以后有人问起陶璐娜当时何以如此镇定,已经是一名体育管理者的陶璐娜笑着说道:“说不紧张不激动是不可能的,但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冷静,专注,只要上了赛场,这是必须做到的。”
陶璐娜所说“一切的准备”,故事要从1987年上海南市老城厢的明德中学说起。13岁的初中生陶璐娜和普通的上海小姑娘一样,做着自己的大学梦。体育?奥运会?那是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里的故事。那一年,她和同学一起报名参加射击兴趣小组,遇上了她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南市少体校的射击教练翁绍兴。
翁绍兴教练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当过兵,在部队里练射击。他一眼就看出陶璐娜身上所具备的天赋,决心把她培养成材。那个年代的女孩子要当运动员还是有顾虑的,翁绍兴几次家访,终于说服陶璐娜加入了少体校。陶璐娜后来遇到过很多世界最高水平的教练,作为基层教练,翁绍兴能教她的技术不多了,但陶璐娜说:“他谦虚随和的品质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1992年,陶璐娜进入市队,遇到第二位恩师谢前乔。她和谢前乔朝夕相处八年时光,情同父女。谢前乔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教练,每天晚上他都睡得很晚,不是给队员维修枪支,就是准备第二天的训练计划。如今,他的学生陶璐娜已经退役多年,谢教练也早就退休了。但他们仍然像过去几十年一样,在聊射击。只是聊的方式从电话、邮件,变成了微信、视频。陶璐娜说:“谢前乔仍然是我的教练。”
1993年,陶璐娜遭遇了人生中一次挫折。本来由她参加第七届全运会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临到比赛开始,她又被“拿下”了。陶璐娜想不通,甚至动了退役的念头。但她始终是那个沉稳坚强的陶璐娜。她把愤怒和委屈放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练得更好,练到无可取代。谢前乔说她有“大家风范”,很快,陶璐娜从挫折中走了出来,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机遇。
这个机遇在1997年来临,她进了国家队,师从为中国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的许海峰。对许海峰,陶璐娜又敬佩又崇拜,作为运动员的许海峰自不待言,作为教练,他也培养出李对红等优秀选手。果然,在许海峰的调教下,陶璐娜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为她在奥运会夺冠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想在奥运会这样的赛事中获得金牌,陶璐娜毕竟还显得稚嫩。去悉尼之前,她的“心魔”一直无法克服,每逢重要比赛总是急于求成,导致压力过大而发挥失常。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她又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位“贵人”:首都体育学院的心理学专家刘淑慧教授。针对陶璐娜的特点,刘淑慧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她用专业的手段让陶璐娜专注于比赛,不被外界的情况所打扰。陶璐娜把刘淑慧的讲课录下来,每晚听着老师的录音入睡,以免产生私心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陶璐娜终于炼成“山崩于前不变色”的心理素质,具备了奥运夺金的一切条件。
奥运会预赛结束后,陶璐娜以390环的成绩名列第一。射击赛场应该是安静的,只有子弹出膛的声音。但那天,有心急的人预先为陶璐娜鼓掌。那一刻,陶璐娜平静的内心又起了波澜。冠军近在眼前,“我一股热血涌了上来”,陶璐娜那时候这样说。按照正常情况,只要没有失误,金牌应该是陶璐娜的。但射击比赛没有失误,这是多么高的要求!许海峰和队医把陶璐娜带进休息室调整,“期望值不要太高”,许海峰在为陶璐娜减压。而陶璐娜脑海中,则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刘淑慧老师的讲课内容。
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经过去了20多年,陶璐娜人到中年,已经是一位成功的体育管理者。回顾自己的运动生涯,她有种云淡风轻的坦然。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活,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由此带来的名与利,陶璐娜自然知道一切意味着什么。“奥运精神”,她一再强调这一点。成为奥运冠军以后,她也遭受过挫折,但她已经知道如何面对这一切,因为她深深知道,获得金牌只是一瞬间,而追求金牌的过程,是永恒的。
“我曾经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我知道运动员在想什么。”陶璐娜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吃了那么多苦,要对得起自己的汗水。
“专注,沉稳,让你不害怕失败。”说这番话的时候,陶璐娜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图文摘自:《敢为人先:上海体育》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