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福民新作《北纬四十度》,是第一部围绕北纬四十度探究民族融合与民族历史的文化大散文,也是文学创作的细腻笔法与历史研究的严谨姿态的一次完美结合。 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北京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陈福民《北纬四十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北纬四十度》一书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经,以北纬四十度地理带为纬,绘制出一幅“参与性”的千古江山图。书中既重新塑造了千年时空中已被充分想象过的历史人物,打开了曾被遮蔽的历史面相,又在这种重构和再次对话的过程中,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饱含人文关怀和文学深情的历史价值观。《北纬四十度》出版以来,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图书、光明书榜月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三季影响力图书。
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北纬四十度》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进行研讨,认为《北纬四十度》是一部历史史实与文学抒情相结合、历史回叙和现场感并重的文化散文佳作。既是个人的历史记忆对宏大的民族集体记忆的呼应,又是对两千年的文化冲突与文明融合的呼应。北纬四十度并不是保守的、固步自封的地方,而是各民族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伟大创造,是为了彼此共同的生存空间而产生的文化与文明冲撞的结果,这是北纬四十度特殊的魅力。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指出贯穿《北纬四十度》全书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条至关重要的地理带,既是在讲述历史,又代表了现代的关注。在观察中国历史时,北纬四十度线代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动力结构,在这个区域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彼此交错、交融,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民族在此交往,形成了风云际会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洪流。《北纬四十度》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写作的新的范例,代表了文学、泛文学的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空间。
《北纬四十度》的作者、学者、批评家陈福民表示,这次写作不仅是对过往经验的回顾,也是对长城、中国北方和中华文明的致敬。从公元前300 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以“北纬四十度”为标志的地理文明带意外地拓宽了中国,围绕着长城所展开的冲突、沟通与交融,为竞争双方打开了更加意外也更加辽阔的新世界。当商人创造历史的时候,丝绸之路上赶骆驼的人们都知道,他们将从中国出发走向整个世界,再从世界回到中国,文明的步履因此艰难而络绎不绝,而当用文学去打量和描述这一切的时候,《北纬四十度》是她跨越时空而来的一次回响。
据介绍,《北纬四十度》出版后,社会各界都给出了高度关注。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天府书展举办了“站在北纬四十度遥望最壮丽的中国山河”新书发布会,为现场的读者讲述两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历史与民族情怀。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举办“走进历史寻访文学新的可能”,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互动。大同市图书馆举办“在北纬四十度上看见中国与世界”主题讲座,在北魏平城遥望远去的文明。作者前后考察和写作历时四年之久,兼具文化寻根与精神还乡的理想,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从容切换,既钩沉了那些长年沉潜在民间的独特段落和瞬间,又为这些段落和瞬间找到合适的呈现形式,从而让人获得一种“精神发现”,这种“精神发现”又往往是非历史的,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只有它能有效地联结历史和作家之间的精神通道,抵达历史的文明深处。
作者: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陆正明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