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去处”之上生·新所。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一个藏在永嘉路嘉澜庭里弄里的“口袋广场”,浓浓咖啡香气熨帖着社区生活,成为街坊邻居的会客厅;一家开在瑞虹天地月亮湾商场里的“理发店”,金牌造型师都是演员,邀请客人来帮忙“破案”,前来当一回侦探的体验者络绎不绝……如此小而精美、主客共享的海派文旅空间,在全市各区已达到200家。
在昨日举行的上海“双百”文旅民心工程建成发布会上,100个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和100家“上海演艺新空间”集体亮相并获得了授牌,凸显了上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生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发展理念。
处处是景,时时宜游,营造主客共享的城市文旅空间
四平路1028弄是一条200多米狭长的“背街小巷”,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在张华英的记忆中曾经整条路“全都是门面房”,占道经营现象非常严重,环境脏乱差,车辆乱停乱放。自2016年10月起,1028弄通道进行了彻底整治,如今被定义为“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现在出门经常能碰到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张华英告诉记者,家门口的一条“诗歌单行道”出现后,“看到很多年轻人过来散步、阅读和拍照”。
▲四平路社区的“诗歌单行道”。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狭小,市民想在社区周边找个地方开展文化、健身、休闲等活动不太容易。近年来,经过一系列城市更新,一个个充满城市活力和温度的公共空间“潜”入了市民身边。设计师提升了空间品质,艺术家营造了空间美感,企业家培育了空间品牌,令上海成为“处处是景、时时宜游、主客共享”的都市型大景区。
这100家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中有金山冻龄梦工厂、我嘉文创馆忆空间等,它们提升了社区宜居景观,开放了厂区体验空间,凸显着上海都市旅游的烟火味、人情味;有武康大楼街区、井亭天地首尔夜市、画家街等,注入文化旅游元素,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每一寸草木;有福艺坊、沪东“来客厅”、嘉澜庭等,吸引社区规划师进行专业化设计,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休闲品质和服务能级;有智慧湾、G60科创云廊等代表,依托社区周边高校、园区、企业等的科技、创意和文化资源,推动社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G60科创云廊。本报记者 袁婧摄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优质的文旅服务温暖人民,推动人民城市美好愿景变为现实”,正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所说,推出和提升一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就是要把人民的建设成果为人民所用、为人民所享,把“诗和远方”送到市民群众的身边。“演艺新空间”的诞生,同样是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破题”而出,使文化和旅游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2019年上海在全国首创“演艺新空间”起,越来越多商场、文创园区、酒店、餐厅、书店、艺术中心、旅游景点、游轮等场所完成了演艺新空间转型。先后共有九批演艺新空间通过认定获得授牌,至此,上海演艺新空间数量已达100家,遍及全市13个区。这些个性鲜明的“非标”演艺场所,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力量,让城市的文化娱乐生活遍地开花。
演艺集聚效应推动“爆款”频出,助推新业态、新消费发展
在游船时倾听一场昆曲、在喝咖啡时观摩一场话剧、在用餐时欣赏一场爵士乐……与传统剧场相比,演艺新空间的演出更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休闲与社交需求。
“脱口秀、音乐剧、话剧、舞蹈等艺术类型应有尽有,”国网电气工程师李斌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之余,演艺新空间成为他减压的“精神休息站”。从亚洲大厦到四行仓库,小李的足迹随着演艺新空间规模的扩大一路延伸。据初步估计,上海百家演艺新空间每年带来近万场的各类特色演出,今年更有望突破两万场,演出剧种包含戏曲、话剧、音乐剧、脱口秀、相声等不同类型,有些甚至已成为游客来沪旅游必去的“打卡点”。
以亚洲大厦“星空间”为代表的演艺新空间已成为“爆款”演出集中地,目前已开出22个空间,至11月底演出场次超过2000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密度最高的大厦,与周边的演艺大世界剧场群形成了集聚效应。
“新空间驻演已经成为开心麻花的新赛道。”开心麻花联席总裁汪海刚说。今年9月初,由开心麻花推出的沉浸式戏剧《疯狂理发店》进入瑞虹天地月亮湾长期驻演。运营至今,三个月的演出场次120场,票房收入达840万元,不仅推动了文商旅融合,带动了餐饮、购物等综合消费,还助推演艺新业态的创新与发展。
在演艺新空间建设过程中,不少演艺新空间充分发挥自身商旅发达的优势,根据自身场地特点,结合各类消费人群需求,积极跨界、“破圈”,开发出别具特色的演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剧场也开辟出舞台之外的表演空间进军演艺新空间领域,在和其他各类经营主体的良性竞赛和创意碰撞中,再造演艺新空间的价值。
作者:童薇菁 何易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