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与现实》
周 文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成果相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没有及时跟上时代节拍。从总体上看,“中国奇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还只是停留在具象化,对于发展成就背后的系统化理论归因或者学说总结触及有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理论内容上都与时代提出的期待有相当距离。究其原因,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的因素,也有理论不自信、一些人惯于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框框”出发进行政策研究的因素。这提醒我们,面对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经济学学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与现实》一书,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构建起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体系,该理论成果可以为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们提供研究借鉴和学习参考资料。
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性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其中,中国理论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中国理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和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如,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为分析起点,在厘清市场及市场经济发展演进及其争议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市场经济的概念,本书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交换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一切服务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都属于市场经济。
另一方面,要研究和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当前,还存在大量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观点,亟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例如,书中剖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澄清了国内外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错误观点与误读,从而避免陷入西方国家的话语陷阱,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注重历史视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就开始“完全埋头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史”两个方面的研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本书为了很好地体现政治经济学的这种特点,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历史时空中,深入挖掘和深刻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例如,对新中国成立70余年成就的政治经济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讨论,作者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社会主义市场、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通过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实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涌现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丰硕成果,更加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功。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功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体现出鲜明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代性和创新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代重大现实问题。本书的突出特色就是直面重大现实和实践中不断涌出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深入地分析论证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例如,作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治理也是一个应该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实现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最后,本书立足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特征,系统梳理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央地政府的制度安排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政府结构内部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制度动因,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央地关系调整中去,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
作者:方茜(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政治学所所长,《邓小平研究》副主编)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