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孕妇产后的七帖生化汤、小孩半夜发烧的犀牛角水,到隔壁总铺师的专属药膳配方、为街坊泡制的养生药酒、病人离世后的药忏……过去,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大事小情,仿佛都离不开传统中药铺。
1993年中国台湾地区修订“药事法”,停发中药商执照(仅原本有列册的才可以继续营业),之后若需经营中药房,需领有药师或中医师执照,打破了从前中药房的父子相承、师徒相授传统,中药知识被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机制,仅有科学中药纳入“健保”,饮片药材全被排除在给付范围之外。
随着时代变迁与政策走向,中药铺一间间凋零,《药铺年代:从内单、北京烤鸭到紫云膏,中药房的时代故事与料理配方》的作者卢俊钦有感于此,在陆续将过往点滴及中式辛香料的使用心得,分享于网络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很多原来开药铺的朋友,他们有的是祖爷爷那代便开始经营,有的是第三代或第四代成员,其中不乏因为无法适应时代转变,早早歇业了的,也有的是目前尚在苦撑待变,还有部分是对家中药铺毫无兴趣,没踏入这行。
在《药铺年代》这本书里,这位台湾顺安中药房第三代传人用38篇人情故事、20道私房配方亲自讲述了自家老药铺从1936年一路走来的故事,带我们重温了充满烟火味的旧日时光,以及被我们渐渐淡忘的传统物事和中医药文化。作者推开老药铺的门,让我们看到了过去街坊间的邻里亲爱、中药铺从业者的妙手仁心;作者也重拾起中国人药食同源的文化智慧,为我们分享多年研发心得,让躺在药柜里的中药材变成厨房中的药膳配方、中式香料,使老药铺焕发新生。
曾经,台湾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中药铺。如今,它已渐渐从日常里退位,但那些时代人情与香料配方,依旧可以跟着我们好久好久。
>>书摘
珍珠粉、慈禧太后与玉容散
其实当时已有药商在供应现成研磨成粉的珍珠粉,只是品质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会用牡蛎壳来混充,为顾及品质,当时药铺的珍珠粉都在自家药铺研磨,而当时的研磨技术并不像现在这般先进,也没有所谓的纳米科技,要将这质地坚硬的珍珠研磨成细致粉末,实在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磨个珍珠粉总是要耗掉大半天,老板娘又指定不要一般常见规格的珍珠,而要选用小如细沙的珍珠粒,说真的这种珍珠实在不好找。药铺的珍珠大部分都是产自大陆的淡水养珠,只有少部分产自东南亚,且没有海水养殖的珍珠,若要全部都是小如细沙,还真是少见,不过老板娘总认为个头小的珍珠,年纪轻,拿来保养特别有效,还好我家老爸够“龟毛”,早早就先找到货源,预先 备好货,才能满足需求。不过到底是否愈小颗的珍珠,就愈有效果,也没一定的说法,但年轻珍珠蚌所产出的珍珠粒,所含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比重较多较充足,这倒是真的。
当时没有纳米技术,一切都要自己来,从慢速的大型研磨机开始研磨,其间要不停地过筛研磨、再过筛再研磨,接着换到高速的珍珠专用研磨机,过程中还是不断地过筛研磨,等到真正的珍珠粉成形时,往往是半天以后的事了,真是一件累人的工作。那时年纪轻,不知道留住美丽有那么重要,可以为了一小瓶珍珠粉,甘愿等上大半天。
就如同当年慈禧太后,为了留住美丽,连鸽子大便或死掉的僵蚕都派上用场了,爱水(爱漂亮。闽南话中,“水”还有“漂亮”的意思。——编者)!这是千百年来所有女性共同追求的,说穿了,无非就是想要看起来年轻一些,到老时皮肤依然吹弹可破,留住一点看似年轻的尾巴。
不知道当时清朝的御医有没有禀告太后,她所用的这个在后世超有名的美容圣品——“玉容散”的配方,有加入鸽子大便及死掉的蚕宝宝?要是当时慈禧知道了,还用不用?那御医的项上人头是否还保得住?或许正因为慈禧不知情,也用得很高兴,才让这配方一直流传下来。
但毕竟我们都不是太后,也不太敢随意将鸽子大便及蚕宝宝的尸体往自己脸上涂抹,所以现在坊间所见到的汉方美容圣品“玉容散”,大都已去除这两个有卫生疑虑的成分了。
要留住美丽的方法何其多,不一定非要小珍珠、鸽子大便及死掉的蚕宝宝,拜现代科技所赐,这事变得容易多了,而且不只是女生的专利,还是全民运动,也不再分年轻或上了年纪的人、男生或女生,当年的老板娘只不过是其中一人罢了。
《药铺年代:从内单、北京烤鸭到紫云膏,中药房的时代故事与料理配方》
卢俊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卢俊钦,高雄市凤山顺安中药房第三代传人,从小在中药堆里长大,擅厨事,懂味道,十余年来替不少业内人士研制专属麻辣锅香料,提供一对一中式香料咨询服务。
作者:卢俊钦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