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唐朝》
常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去唐朝》系列三书以唐诗为载体,切入历史的深处:《帝王和帝国事》侧重以唐诗审视唐史,《诗人和人间世》侧重唐代诗人的命运辗转,《众生和烟火气》侧重唐人的风俗流变。以唐诗观照唐史,感受王朝律动,谛听市井喧嚣,体验唐朝人生。
>>书摘
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
——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
李商隐的诗歌常常被人认为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但他的这首诗却让一碗粥的清香穿越千年,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李商隐诗中所提到的“饧粥”,正是唐代民间非常有名的粥品,此粥加入杏酪、麦芽糖,不仅吃起来清香爽口,而且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当然,对粥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不只李商隐一人,而粥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润州诗人储光羲曾对家乡加入茶叶煮熟的“茗粥”念念不忘,留下了“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的佳句;而皮日休的“朝食有麦,晨起有布衣”中所云的“”,同样也是指粥。
由此,我们便可从诗人们一碗粥的乡愁之中,得以切入唐人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的饮食种类。由于南北运河的开通,南方大量的优质稻米源源不断地进入北方,和北方的麦、粟及各种杂粮一起,共同构成了民间餐桌上的主食。人们的想象力显然已不局限于一碗粥,在与多种原料的巧妙搭配过程中,一道道人间美食融入了唐人生活的智慧,更融入了唐人兼收并蓄的精神。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杜甫诗句里提到的这种“青精饭”,正是一种在唐代非常流行的主食。这种以稻米为原料的米饭,已经不是简单地将稻米蒸熟了事,而是有着非常精细的制作流程,需要将南烛枝叶捣碎,渍汁浸米,历经“九浸九蒸九曝”,做成之后,“米粒紧小,黑如璧珠”。据说这种又名“乌饭”的“青精饭”营养丰富,可令人重返童颜,深为道家所钟。这就难怪杜甫希望吃上一碗“青精饭”,求得一副好颜色了。
除了令人垂涎神往的“青精饭”,“团油饭”作为一种在唐代风靡岭南的美食,也在挑逗着我们的味蕾。这种米饭的制作工艺虽不似“青精饭”那样需要经过“九浸九蒸九曝”的繁复程序,但在配料上却下足了功夫。它需将稻米与煎虾,鱼炙,鸭、鹅、猪、羊肉,鸡子羹,蒸肠菜,姜桂,盐豉等合制,这些配料一听就已让口水直流。吃“团油饭”得讲究个日子,一般都是富贵人家妇女产儿三日或满月行洗礼时食用——生命需要仪式,享用美食,同样需要仪式。以米为主料的主食还能举出许多,像“王母饭”“雕胡饭”等,不一而足;说到唐代的另一主食——面食,更是与唐人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安、洛阳两京本身就是面食之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就以面食为主,唐王朝建立之后,尽管“稻米流脂粟米白”,在金黄的麦芒上接受自然的馈赠,寻找生活的诗意,仍是人们乐而不疲的舌尖意趣。唐代的面食是相当丰富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有自己的心头之好,一块面,一瓢水,在揉切擀压之间,就变化出各种身姿,构成了这个王朝特有的人间味道。
先来说说面条吧。在唐代,面条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冷淘”,说的是过水的凉面,杜甫的《槐叶冷淘》,“青青高青槐嫩叶汁,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说的就是一种用青槐嫩叶汁和面的过水凉面。唐代医学家昝殷在他的《食医心鉴》中称面条为“索饼”。在这位杏林高手看来,榆白皮索饼、羊肉索饼、黄雌鸡索饼这些听名字就很诱人的面条,不仅满足着人们的胃肠之需,更是治病祛疾的食方。当然,面条还有一个名字,唐人再熟悉不过,那就是“汤饼”。所谓“汤饼”,其实就是汤面。束晰在《饼赋》中曾云:“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可见人们已经将汤饼看作了御寒取暖的重要主食。当然,汤饼也是皇家之好,其中唐中宗李显就十分喜食汤饼。然而,这位活在母后武则天阴影中的可怜皇帝,生命的最后结局同样也和汤饼扯上了联系。景龙四年(710)六月二日,就在复辟成功重登皇位仅仅五年之后,唐中宗李显在高兴地吃过自己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亲手烹制的汤饼之后,口鼻流血,暴毙而终。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那碗香气四溢的汤饼,竟潜藏着血腥的宫廷阴谋,而制造这起阴谋的,竟是自己最亲的两个人:一个,是曾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发妻韦后;另一个,就是安乐公主,那个自己曾用衣袍包裹的李裹儿……
好了,让美食沾染上血腥就倒了我们探寻唐代饮食的胃口,还是继续我们的唐代面食之旅吧。如果说汤饼、索饼从名字上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面条差得太远,那么,作为面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面点,则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想象空间。在唐代,我们今天常说的“点心”一词已经出现。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说。”韦巨源在他撰写的《食谱》中说,他在官拜尚书左仆射后,宴请唐中宗的面点多达二十五种:“单笼金乳酥”,是一种蒸饼类的面食,用料中加入了一定的乳脂,出笼后色泽金黄,酥香可口;“见风消”,是一种油炸饼,同样也是入口酥脆。尤其需要一提的是一种叫“唐安餤”的面食。这种面食是一种裹馅饼饵类食物,其显著特点是直径阔大,在馅料上下足功夫,在外观上更是诱人。史载,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去世,“上赐酒一百斛,饼餤三十骆驼,各径阔二尺”,可见这种面食的“块头”之大。更让我们惊异的,是《清异录》中的一段记载,内中说“郭进家能作莲花饼餤,有十五隔者,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当面食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唐人的创造力和浪漫精神怎能不令后人折服?
>>作者简介
常华,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
作者:常华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