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前后,为春分节气。从惊蛰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雨,渐渐地不再是“沾衣欲湿”的雨,而风更多的是“吹面不寒”的风。“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所谓“风不定”,既是指风的激越飞扬,更是指盛行风向尚未确定,风向的顽皮任性。“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剪刀。
人们意念中的春风,并不是春天所有的风,而是宜人的那部分。春风,应当是和煦、温润的,是可送暖、可化雨、可作为护肤品的风。正如老舍笔下:“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但是,人们意念中的春风,并不等同于春天的风。春天的风,未必很和悦,未必是恩惠。春天的风,也常常是西伯利亚出品,可致冷、可致沙尘、可致倒春寒。
从气温来看,“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春分时节,回暖驶入“快车道”,由春分的“玄鸟至”到清明的“桐始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攀升速率最快的时期。从最早萌发的柳条,到最后盛开的梨花,这便是春天的历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过后江南的春笋破土,也称为雷笋。诗意般的杏花春雨时节,其实还偶有寒潮侵袭,为了呵护幼笋,人们会以米糠作为“棉被”,盖在竹林地表,既通风透气,又御寒保暖。敷糠后还要洒水,以调节温湿。温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太暖,笋便只顾拔尖儿,体格不够敦实;太冷,笋就继续冬眠,去睡回笼觉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但与鸭相比,是春江水暖螺先知。因为鸭只是水上“访客”,而螺才是水下“居民”。老话儿说:“清明螺蛳肥如鹅。”春分之后,清明之前,正是螺蛳最肥美的时节。人们也自然不会忘记这些潜水的食材。将捉到的螺蛳置入清水中,养三五天,使其吐尽泥沙。《山居四要》曰:“清明前二日,收螺蛳浸水。至清明日,以螺水洒墙壁等处,可绝蜒蚰。水焯之后,葱姜炝锅,快火炒制。”
有人说,即使没有一颗中国心,也必定有一颗中国胃。别说螺蛳之鲜,一闻到葱姜炝锅的味道,胃便苏醒了。
那些生长在田埂边、坡地间、树丛下的各种野菜,更是春天的批量馈赠。人们会准确地辨识,娴熟地采撷,将它们收归厨房。清炒,或者让它们参与拌馅、和面。
一位厨师曾说起他眼中的气候变化:“现在差不多提前一个星期马兰头(初春尝鲜儿的一种野菜)、香椿就进厨房了,而且春茶也大概提前五天,就上菜单了。”可见,在盘中、杯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舌尖上的气候变化。
当然,此时的春茶非常金贵。古人说:“养蚕天气,采茶时节。”从初春到晚春,“采茶歌里春光老”,一芽一叶的清香,可以令人们回味很久。
春分 · 诗意
《春分日》
〔唐〕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唐〕崔融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
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春分 ·习俗
立蛋
“春分到,蛋儿俏”。传说,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人们以此庆祝春天的来临。我国很多地方举行立蛋比赛,春分成了立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放风筝、踏青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在春分期间放风筝是很古老的春季娱乐活动。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蛰伏了一个冬天,每逢春分时节走出家门,沐浴着春光,奔跑着放飞风筝,与生机勃勃的早春时节相得益彰。
犒劳耕牛、祭祀百鸟
江南地区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春分已至,耕牛即开始一年的劳作,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犒赏;祭祀百鸟,一则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图文综合自学习强国、央视新闻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