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出行按下“暂停键”,但居家阅读、静心思考不会停顿。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联、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报社特别策划“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题活动,已于4月1日启动,邀请沪上学者、作家为读者做“1+N”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优秀图书,也可组合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阅读观赏经验,彰显读书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与希望。活动将持续至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今天,作家马伯庸推荐图书《故事法则》与电影《挖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推荐《碳中和经济分析——周小川有关论述汇编》。
马伯庸推荐语:民间故事的最优进化策略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连续误判了两次,真是岁月不饶人。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我以为这是类似罗伯特麦基《故事》一样的写作指南,完全忽略掉了它还有一个副标题:“X光下的民间故事”。
顾名思义,作者做了一次轻微的跨界,用现代故事理论去分析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这也倒不算什么新鲜事。故事结构的解析,当然绕不开民间传说的各种母题与套路,一切现代桥段,都能从古老的故事里找到根源。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看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
但没想到,我读到一半时,发现自己再一次误判了。
作者本身是个民俗学者,所以他在这本书里真正要做的事,不止是解剖了一段传统故事,而是把这段故事养起来,看着它生长进化。
民俗学者有这个优势,他或她既掌握了充足的典籍文献,同时也搜集有大量不见诸纸面的田野素材。利用这些资料,可以清晰观测到一个母题和内核,在流传过程中是如何衍生出种种变体,哪些变种能顽强地流传到今天,哪些变种很快被人遗忘,优胜劣汰的法则又是什么。
比如里面有一段对孟姜女传说无数版本的深入回顾。你会发现,原来民间对孟姜女的想象当真是旁逸斜出、稀奇古怪,什么样的神展开都有。但是,所有孟姜女和秦始皇最终在一起的版本,都几乎是昙花一现,完全不构成什么传播的影响力,因为它背叛了这个故事内核的基因。这是文化模因理论的应用,但中国人读起来格外有一份亲切感。
用作者的话说:“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最优配置、最优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最优玩法。”
所以这本书,其实真正讲的是民间故事的最优进化策略。对于现代作者来说,在磨砺写作技巧的同时,不妨也可以参考一下。
《DIG》(《挖掘》)这是一部缓慢的电影,故事发生于英国面临纳粹入侵的至暗时刻。大部分英国人紧锣密鼓地准备着防御工事,而一个考古学家却在此时,在一个有钱寡妇的庄园里发现了一条上古的残船。
战争的紧迫与焦虑,考古的缓慢与精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交织在了一处,时下与远古亦因此交汇。
金鹏辉推荐语:
我国已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将带来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我们应以怎样的理论范式来分析研判这个问题,以怎样的机制设计构建相应的政策框架?
十多年前,周小川就敏锐认识到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思考这些问题,逐步探索了一套碳中和经济的分析模型和政策框架,奠定绿色金融的发展框架,推动国内绿色金融快速起步。
本书结集周小川在2008-2021年间关于碳中和、绿色金融和绿色治理领域的多篇学术成果,以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超前洞见,打通了严整的学术思考和复杂的政策制定,不仅呈现了严谨的“有配额的一般均衡”理论分析框架,也提供了从供需两端如何推进减排工作的实操路径。本书还体现周小川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上思索而成的“碳全球观”,既高屋建瓴,又近接地气,实现了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极具可读性。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初入门者,都能从书中学到知识、得到启发,进而为实现“双碳”目标集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图片来源:出版方、剧照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