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是存续千余年的古老国家,地跨欧亚非三洲,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长达1123年。这1300多年(包括亡国后200余年)的拜占庭文学,就是完整的中世纪文学典型。
拜占庭文学思想异常复杂,几乎蕴含了后世的一切文学思想,也几乎蕴含了后世种种文学母题,创造了除影视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它上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段典型;又下启文艺复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拜占庭文学史》以时间为序,纵横交织,点面结合,系统地介绍了拜占庭文学的全貌,探讨了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梳理了它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数十位代表作家和作品。又考虑到本书是第一次向我国读者介绍拜占庭文学,所以,凡是介绍重要作品时,都选译了经典的片段,以便读者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认识拜占庭文学,是文学史,亦是经典作品选。
《拜占庭文学史》
刘文孝 主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内文选读:
拜占庭帝国(the Byzatine Empire)原名罗马帝国( Imperium Romanum), 但不是奥古斯都屋大维建立的那个“罗马帝国”,而是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罗马帝国。这个帝国大概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实体,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托曼帝国之手,长达1123年。它的头,从奴隶制社会退出来;而它的尾,已进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它的历史,就是欧洲封建社会一部完整的历史,也是欧洲专制集权政体完整的历史。它结束了欧洲巫术的多神教信仰,确立了欧洲一神教的宗教信仰,由此,它创造的文化,既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多神教文化,也不同于后来欧洲的人道主义文化,而是主张一神二性的东正教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它自然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学。
拜占庭本来不是这个国家的国号,而是君士坦丁堡城的前身——那个古老的拜占庭小城——的名称。君士坦丁大帝以共治帝身份定都拜占庭之后,把它正式改称君士坦丁堡,而仍然称呼他统治的这个国家为罗马帝国,仍然自命为“罗马人”。只是因为这个“罗马帝国”的首都已在东方,所以,史家又把这个帝国称为“东罗马帝国”,以区别于公元476年灭于日耳曼人之手的那个“西罗马帝国”。直到1526年,德国学者海奥尼姆斯·沃尔夫才使用“拜占庭”这个词,以便区分古希腊、拜占庭和近代希腊这三个历史阶段;1680年,法国学者杜·孔日直接就把“拜占庭”作为“东罗马”的代名词,写了《注释图解拜占庭史》。这个名称彻底避免了“东罗马”“西罗马”(甚至还有叫“古罗马”的)混淆不清之嫌,听起来也豁亮,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名曰《驶向拜占庭》,而不曰“驶向东罗马”。全世界的学者,也接受了这个名称。因此,世界有“拜占庭学”,而不曰“东罗马学”。但有人玩点儿文字游戏,就想以“罗马”之名,彻底否认“拜占庭”国家之实,实在不足为训。
“拜占庭文学”,其界定就应该是“拜占庭帝国”存在时期所创造的文学。但这只是时间的界定。空间界定则比较困难,因为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始终变动不定。盛极一时,则地跨欧亚非三洲,可以媲美罗马帝国;衰败下来,则龟缩博斯普鲁斯海峡孤城。因此,空间界定宜宽不宜窄,举凡曾经隶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地方,在其隶属于拜占庭帝国时产生的文学,都应该归在“拜占庭文学”范畴之中。
作者:刘文孝 主编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