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山先生年轻时参加了上世纪50年代美学的讨论,发表过《什么是美?》《评朱光潜先生的<克罗齐的美学批判>》。那时,他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哲学所工作。按他自己的回忆,他本来入职后就打算研究美学,但贺麟先生让他先研究哲学,为他厘清学术研究上根与枝叶、源泉与径流的关系。住在北京东城区的干面胡同宿舍时,他与逻辑学家沈有鼎先生是隔壁,与贺麟先生在一个大院里。一个年轻的哲学研究者,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于思”。(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文集就叫《在,成于思》)
叶先生还有一本集子《愉快的思》。他那一代哲学研究工作者,至少从他开始,一改哲学家就是“痛苦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哲学的思是愉快的,美的。他最初的兴趣在美学,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他出生于上海一个小资本家的家庭,父母都喜欢京剧,从小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父母的喜欢。他跟着父母看戏,还被父母送到一些票友开的剧社学唱戏,从小就接触名角,练了一身过硬的童子功。父亲还让他练书法,购买名帖让他练字,购买唱片让他听名家的唱段。从小,他就迷上了这两种中国的传统艺术。他的母亲习惯睡懒觉,早晨不做早餐,给他餐费让他自己上街买早餐吃,他就省下一点钱,日积月累,买自己喜欢的唱片,收藏名家的密纹唱片。考入北京大学后,人尽其才,他成了学生社团京剧社的社长。上一任社长,是后来以书法鸣于一时的欧阳中石。他们又都拜奚啸伯为师,直接受名家提调。那个年月,北大学生社团活跃,京剧社每有演出,叶秀山都请北京的名角帮他们化妆扎靠,示范走台;虽是大学生业余剧社演出,但水准却不低。因为是社长,据叶回忆,他不好争角色;每次演出,缺什么角,他就临时救场。他什么都能演,还演过丑角。
正是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艺术熏陶,叶秀山对美学产生兴趣,并认定要结合具体的艺术创作和审美现象来研究美学。1962年,他以“秋文”的笔名在上海出版《京剧流派欣赏》,对京剧名作名家表演风格,发表了一个年轻的美学家的意见。我读他这本早年出版的小册子,惊叹他对京剧艺术的全面了解,并能窥探他对京剧的美学观。不管是传统剧本的演化,还是音韵唱腔设计、演员的传承及咬字行腔、舞蹈发挥等等,叶先生都以票友之身,发表比专家还要精彩的观点。同一时期,他参加王朝闻主编的高校教科书《美学概论》的写作。这个写作班子的上级领导是周扬。这本小册子还有一件逸闻,作者获得稿费900多元,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分别给自己买了大部头的工具书,给孩子也买了许多价格高昂的书。回忆文章还透露出1962年我国银行对现金的管理政策,那就是:900元要分三次提取,每次只能提现300元。当然,这是题外话。
我读叶秀山,喜欢叶秀山,在于他中正平和、理智平易疾虚妄的性格,还有他以哲学家的智慧,对“时间”形而上的思考和有形而下的践行。他不想当书法家,他的愿望是,如果有人看了他的字之后说“他练过字” 就够了。他还说,写一笔好字,是书生的本分。我打开他的几种集子,细细端详叶秀山先生的书法,心里想,这样美的字,热闹的书法界有几人知道?他曾给书法函授班讲过课,出版过《书法美学引论》,有行家说,叶先生是第一个把书法纳入美学来研究的学者。叶秀山回忆,在干校劳动时,别的书不允许读,他就带了几种外文的毛主席语录和外文的马列著作,劳动之余加强外语学习,不敢荒废学业。1982年,作为哲学所的研究人员,叶秀山出版《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1988年出版《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他坚持自学希腊语,为的是从哲学的源头寻找本原。他以学部委员之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楼九层“享受”一间五六平米大小的“格子间”,天天按时“升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他朴素、诚恳的说法是:过去运动太多,没法做学问,现在能安心做学问,我就知足。
谈论叶秀山先生的学术成就,不在我的能力范围。我勉力读他的哲学著作,突出的印象是,他写文章喜欢用引号,连贯地用引号强调一个概念,或是以引号阐发他对概念的理解。有的词语用引号,是他在表示对概念的疑惑,不敢确定自己的理解就是正解。我读他70岁生日时他的学生编的《斯人在思》和他逝世后的纪念文集《一生只为哲学想》, 从他的亲属、同事、学生的纪念文章,已能看到一个立体、完整的“人”。我喜欢这样的人。有一段时间,叶秀山先生的形象一直萦绕在脑子里,大有恨不同时之慨。
关于读书,叶秀山反复说:“要读那些总是有读头的书。”为了普及美学,他主编一套美学袖珍丛书,分门别类介绍实用美学,圆了他年轻时的梦。关于珍惜时间,在生命后期叶秀山几乎拒绝一切社会活动,连他的学生结婚,他也只送一幅自己书写的贺幛,不去热闹地方。这真像是一个现代的王充,“绝庆吊之礼”,一心向学。他还喜欢古典音乐,在唱片店买各种CD,在家里自造一间迷你音乐厅“听音儿”,在时间的艺术里得大满足。他能与唱片店的老板讨论专业的问题,买到满意的新货就心花怒放,同事说他是个老“城市男孩”。你只要读读他的助手和学生王齐、王晓红的几篇回忆文章,就会了解一个哲学家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并且喜欢上他这个人,喜欢读他的书。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