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琵琶曲缭绕不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于周五迎来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第3890场演出。英娘单腿立地支撑,斜出胯而另一腿脚收勾,双臂拧在背后,反托起一把琵琶……当经典的“反弹琵琶”再现于申城舞台之上,坐在观众席中的许芳染情不自禁屏住了呼吸。“我第一次看《丝路花雨》时,才12岁。30多年来,演员反弹琵琶的舞姿仿佛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当晚,剧场被慕名而来的千余观众挤得满满当当,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员谢幕6次,观众仍不愿离开。
诞生于1979年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让敦煌壁画由墙面走向舞台,44年间,走遍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演人次超过500万。《丝路花雨》为何能让老观众念念不忘、新观众源源不断?“以独具匠心的创意,深度开掘敦煌文化的艺术富矿;以宏大宽阔的视野,生动讲述丝路各国交流交往的恒久情谊;以扎实严谨的手法,全心投入艺术创作的每个环节。”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安宁认为,《丝路花雨》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很大程度源于其挖掘并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元素;传承延续经典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则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创新。
巧构思,画中人“破壁”而出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舞剧《丝路花雨》讲述敦煌画工神笔张、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的故事,一个个舞艺超群、有血有肉的角色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破壁”而出。美不胜收的敦煌舞姿、扣人心弦的动情故事、气象万千的艺术画卷……这一切要从40多年前说起。
1977年11月起,舞剧《丝路花雨》主创团队七进敦煌,从莫高窟2000多尊彩塑、4万多平方米壁画中寻找灵感。他们白天临摹壁画,晚上去图书室查阅资料,听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讲述相关知识。编导向学者段文杰请教:在敦煌伎乐壁画中,哪一个舞蹈动作最典型?段先生答:应是112窟的反弹琵琶舞姿最有代表性。
据专家介绍,反弹琵琶的姿态最早出现于初唐的敦煌壁画中,其中,绘于1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伎乐形象出自中唐时期,舞姿优美、神态祥和。然而,壁画的人物形象孤立静止的画面,姿势可以模拟却难以连贯起来。主创们将临摹壁画的稿纸铺排开来,仔细研究每一个伎乐形象的手势、体态,甚至眼神。勾脚、送胯、扭腰、抬手、低眉……千变万化的舞姿如走马灯般从眼前掠过,壁画鲜活起来了。由此,编创者摸索出头、肩、胯弯曲形成和谐的舞蹈动作,并将其总结为“S形”“三道弯”的曲线动律。一种全新的舞蹈身体语言——敦煌舞,诞生了。
主创团队立足唐朝历史背景进行扩充改写,创作出老画工神笔张父女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随着创排的深入,舞剧吸纳了更多文化艺术元素。为填补印度舞、波斯舞等舞段的空白,编导许琪、朱江等赶赴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寻找典籍;作曲韩中才以琵琶古曲《月儿高》为基调进行创作,还原唐曲韵律;舞美师李明强采用线描和青绿山水画法,以民族绘画传统设计布景……这部脱胎于敦煌历史遗存、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舞剧最终定名为《丝路花雨》。
1979年9月,《丝路花雨》作为甘肃省推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国庆献礼节目在北京上演。风情万种的“反弹琵琶舞”“千手观音舞”“盘上舞”“胡腾舞”亮相舞台,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为之震撼,《丝路花雨》被誉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看”。
新演绎,激发经典作品的艺术活力
40多年来,《丝路花雨》历经多次修改,催生不同版本,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创新。现在,上海观众看到的并不是对1979年版的原貌照搬,而是新的演员、新的演绎。
2008年,早已享誉海内外的《丝路花雨》进行过一次重要改版,在保持剧情不变、人物不变、舞蹈风格不变的前提下,音乐采用了民乐糅杂交响乐的形式,灯光舞美和演员服饰都做了提升优化。“《丝路花雨》承载着每一个甘肃舞者的艺术梦想,也是每一个甘肃人的骄傲。”2009年正月十四,兰州金城剧院,安宁第一次在舞台上演绎神笔张。他清晰记得,演出结束后,妈妈跑到后台抱住他,激动流泪。
为了更好掌握角色,安宁向第一代神笔张的扮演者仲明华求教。“仲老师首次登台跳神笔张已经42岁,直至65岁才离开舞台。”在安宁眼中,神笔张似乎已经长在了老人的身上。舞剧创排时,仲明华到敦煌采风,被陈列馆展柜里一个从流沙中清出的陶画碟深深吸引。在他的请求下,管理员将画碟取出,交到他的掌心。“仲老师说,当手指触碰到古物的那一刻,他似乎见到了千年前画工的影子。”安宁也爱上了敦煌,“登上舞台,擎起画笔,你的眼睛就要有壁画的影子。或许,这就是表演中要传递的‘神’。”
安宁跳了近10年神笔张,现在作为舞台监督,跟着巡演队伍天南海北到处跑。“《丝路花雨》改版的另一层原因,是满足全国乃至海外巡演的新需求。演职人员团队减少到75人,其中演员约54位;根据普通观众的观演习惯,演出时长控制在100分钟左右……”据安宁介绍,《丝路花雨》不仅推出2008版和2016版两个正式演出版本,还创排了80分钟“旅游版”,在敦煌市进行为期5年的常态化演出。一代代主创正通过不懈努力激活经典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正青春,敦煌文化产品持续“出圈”
如今,舞台上的英娘已经传承到第27位,最年轻的主演只有24岁。康琦是《丝路花雨》的第21位英娘,虽然在各地巡演跳过不下百场演出,她仍被上海观众的热情打动。“这是经典作品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见证。”康琦说,“今晚,我们为申城观众带来了春天里的诗意表达,希望大家感受到英娘坚毅果敢的品质,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这几天,《丝路花雨》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场场爆满,观众群体中出现了大批年轻人。安宁告诉记者,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动下,近年来《丝路花雨》走进17个省、市的78所大学演出80场,各地学子反响热烈。“很多年轻观众带着朋友、家人到剧场看戏,其中不少人在学校里看过我们的演出。”2021年11月,《丝路花雨》的精彩片段亮相舞蹈综艺节目《舞千年》,随即登上微博热搜榜,相关话题总浏览量超1亿次,《反弹琵琶》《梦幻伎乐天》等舞段被网友点赞“跳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热门综艺则反哺演出市场,吸引新观众群体走进剧场、亲近艺术。
传承千年前的敦煌舞姿,今夕依然飘逸飞扬。在《丝路花雨》的带动下,一系列以敦煌文化为基底的舞台作品持续“出圈”。“这几年,我们推出了《彩虹之路》《相约千年》等作品,近期正在创排舞剧《飞将李广》,期待新作品早日与上海观众见面。”安宁说。
作者:宣晶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