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申城剧场朗朗笑声不断,汇集多代滑稽人的都市喜剧《宝兴里》迎来全面升级,于5月26日晚在美琪大戏院开启第二轮演出,观众席除了中老年观众外,不乏年轻面孔;常州市滑稽剧团的爆款作品《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本周再度献演沪上,“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张怡贡献了高品质表演;票房与口碑兼收的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近日再度加场,这部充盈着海派文化与烟火气息的舞台作品已演满140场……
上世纪50年代初,姚慕双、周柏春创立上海滑稽剧团前身蜜蜂滑稽剧团时,剧团精神就是为广大群众带来甜蜜的欢笑。作为上海本土传统剧种,滑稽戏有过一时无两的辉煌,也曾经历过黯淡的低潮,市场是观众内心最直观的写照,从近期滑稽作品上佳的出票率可以看到,老百姓仍对这门“笑的艺术”怀有期待。业内专家指出,传统“噱头”的含量正在被更贴近当代审美的喜剧创作因素所替代,如何走进青年观众是当下滑稽戏创作者要面对的课题,而近期佳作频现也给了从业者更多的信心,毕竟笑声永不过时。
话剧化的滑稽戏,如何保持“滑稽”
王汝刚、龚仁龙、余娅、小翁双杰……《宝兴里》集结了一众上海人家喻户晓的名字,作品延续了上滑近年来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趋势,根据宝兴里的旧改搬迁故事进行创作,讲述弄堂居民们经历了“盼旧改”“怕旧改”,最终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放下繁华闹市和故土难离之情,实现100%自主签约,自主搬离旧街区的心路历程。
《宝兴里》是一部“非典型”滑稽戏,导演李伯男来自北京,作品列表中热门话剧占去多数,著名编剧王宝社此前的喜剧作品多是北方小品,而剧中“宝兴里”居委会书记“文阿姨”的扮演者余娅则是活跃在影视剧和话剧舞台上的演员。虽然不是滑稽人,但余娅从20多年前便开始与许多滑稽演员开始合作,在她看来,滑稽戏并非只是用上海方言表演的舞台剧,而有着一套自己的演出规则,“滑稽戏有情节铺垫、夸张表演、单卖口双卖口,这些都是需要演员之间互相磨合的。”
随着滑稽戏的创作天平朝向话剧倾斜,“噱头”不再是最大卖点与看点。对于观众而言,新戏的笑点不再如传统戏那般密集,对于演员而言,又何尝不是新的表演体验。“虽然很不容易,但一切从人物出发。”在《宝兴里》中扮演吴建国的资深滑稽演员龚仁龙接受采访时就坦言,当“噱头”含量降低后,他诠释角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当滑稽戏不再这样“滑稽”,如何才能守住剧种的艺术特色与观众群体。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新时期如何写滑稽戏、表演滑稽戏是所有从业者需要面对的转型挑战,“滑稽是以讽刺艺术为主的表演形式,但单一的表演手法已渐渐无法满足观众,滑稽戏可以注重内心也可以在舞台上变形夸张,关键是如何在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两种表演体系之间掌握尺度。”
走出舒适区,传统剧种方能再展新鲜活力
滑稽戏向来与现实联结紧密,滑稽泰斗姚、周的一系列作品如《满园春色》《笑着向昨天告别》等均是关注普通市民喜怒哀乐的佳作,而在当下的现实题材创作领域,滑稽戏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吴孝明认为,《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展现了滑稽戏可被拓展的创作空间,“这部作品选取了一个全国性的戏剧题材,并用轻松幽默的手段来讨论了严肃深沉的粮食问题,喜中有悲、情中带泪。”
破程式化、打破边界的尝试也发生在独脚戏舞台上。在《石库门的笑声》里,上海观众熟悉的毛猛达和沈荣海充分发挥“说学做唱”的扎实功底,以上海标志石库门为背景、独脚戏传统的双档形式进行演出,围绕改革开放后上海人民的衣、食、住、行“做噱头”。作品热演五年、百场纪念演出开进上海文化广场,这样的成绩是主创从未预料到的。振兴独脚戏是《石库门的笑声》的初心,二人眼见着台下的观众从“白茫茫”一片到逐步年轻化,也有越来越多新上海人走进剧场,了解海派文化。
在毛猛达和沈荣海看来,让剧种复兴别无二法,唯有创作,“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观众想看什么,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让剧种始终充满活力。”每天关注社会热点、“磨段子”是两人的日常,观众因此也能在剧场里听到chatgpt、元宇宙等最新热词。
“好剧本在哪里?写剧本的人在哪里?”据吴孝明观察,专门从事滑稽戏剧本创作的编剧寥寥无几,而这也导致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和滑稽戏特性无法实现有机融合,“滑稽戏不能只靠滑稽人来保护,这是一个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当我们把生态打造好了,人才自然涌入进来,有了好作品,不怕观众不来看戏。”
作者:王筱丽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