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持续引发沪上非遗工作者热烈反响。“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家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纷纷表示将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积极推动非遗走进当代生活,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让古老技艺“活起来”,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为今后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引。”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说,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和优秀文明成果,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亦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据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透露,申城自2005年起正式启动非遗的相关普查、挖掘、整理、认定、评估、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上海已经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3项,市级项目251项,区级项目近800项。与非遗相关的各类文教结合、文商结合、文旅结合的活动也卓有成效,特别在如何引导非遗走进生活、服务当代的过程中,上海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做了许多可贵探索和有益尝试。比如,立足生产性保护的非遗衍生产品设计与开发,推动非遗进商圈、进楼宇、进学校,联动社会力量加强青少年群体中的非遗普及教育,依托奥运会、世博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向世界展现上海非遗风采。6月10日即将迎来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将组织开展5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日用而不知’中,让广大市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也从中汲取美育的养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把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逻辑严密地提出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长期从事非遗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表示,非遗具有天然亲和力,它的内容和形式为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这一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非遗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智慧遗产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展现中华文明可信、可爱、可敬形象。上海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守白深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不断精进技艺,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也要做好传帮带,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非遗的未来积蓄能量。”
“鼓励多元化的技艺传承与创新,让传统非遗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中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帮助中国非遗传承人走进公共空间,让传统技艺融入日常。”金江波介绍,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自2015年以来共计举办28期研培班,培养了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31个民族的761名学员。在研培教学中,始终以非遗活态传承为目标,帮助传承人提升设计能力,对接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多样实践路径,形成了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携手共进的“非遗跨界创新教学模式”,未来还将引入数字化技术探索更精准的非遗研培模式。
“上海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也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从上海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当代非遗人义不容辞。”吴鹏宏说。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