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古典园林实景中欣赏丝竹之声,跟着地图开启传统文化之旅,在海派中医非遗集市上学习时令养生知识……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推出527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人们在融于生活的吃穿用行中“体验不一般的非遗”。
据介绍,上海现有京剧、昆曲、珠算、古琴和剪纸等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1项。绒绣,是上海众多非遗中极具江南特色和海派特点的项目之一。它来源于西方,却发扬光大于东方,上海则是它名副其实的“再造之地”。“绣外慧中——上海绒绣环球旅行记”今天在中华艺术宫揭幕,通过国家级传承人唐明敏、李蔷以及多位市级传承人的100余幅绒绣作品和30件套精美文创,向人们展示“东方油画”的魅力所在。展厅内,以世界遗产为主题、根据陈逸飞油画作品《浔阳遗韵》和《母与子》创作以及唐卡题材的绒绣作品皆为首次展出。
与之对应,汇聚73件精品力作的“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西藏日喀则萨迦唐卡艺术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徐汇区艺术馆同步开幕,以非遗技艺讲述汉藏民族密切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在上海城市的地下,一辆涂装有日喀则萨迦古城与武康大楼图案的地铁列车来回穿梭,连接起两处展场。跨越4500公里来到上海的日喀则萨迦民族舞蹈演员,还将带来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当地非遗“索舞”。
在这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会同徐汇区共同组织的特色文旅推介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唐卡”系藏文音译,是一种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历史悠久、画派众多,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堪称“西藏的百科全书”。2006年,“藏族唐卡”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喀则是藏族唐卡在西藏的重要传承地区。本次展览展出萨迦唐卡艺术作品73件。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来自萨迦寺所藏的17件《八思巴画传》珍贵复制品。这之中,《萨班和八思巴赴西凉图》《八思巴首次谒见忽必烈图》等作品,生动反映了西藏自元代以来纳入中国版图,汉藏民族密切交流、交往、交融等重要史实,既是唐卡艺术精品,更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此外,展览还展出当代萨迦唐卡精品力作50余幅,《凉州会谈》《金桥联姻》等作品展现了当代萨迦唐卡的艺术风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走进方塔园,在古典园林实景中欣赏一场再现百年前丝竹之声的“江南丝竹沉浸式观演音乐会”。音乐会采用导、赏、演相结合的方式与线上线下双通道的模式,集合新一代杰出演奏家与作曲家,为观众呈现江南丝竹的美妙音韵,唤醒百年前的声音记忆。
作为三林镇“江南丝竹进校园”的年度“检阅”,“桃李芬芳、艺苑绽放”2023三林镇校园江南丝竹(民族器乐)展演将于6月14日在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举行。上海市育人中学、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实验小学、上海市浦东新区懿德之爱幼儿园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近200名师生,将带来竹笛独奏《欢乐歌》、民乐合奏《京调》等十一首经典曲目。目前,三林区域校园江南丝竹特色团队已有5支,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普及推广面,让更多青少年知晓江南丝竹、喜爱江南丝竹、参与江南丝竹;同时积极培育校园江南丝竹精品团队,提升艺术水准。
传统医药类非遗与生活息息相关,上海推出多个养身市集,让人们切身感受和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冬病夏治时令养生曙光集市,汇集石氏伤科疗法、徐氏儿科疗法、杨氏针灸、丁氏内科疗法、海派膏方文化等多个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邀请曙光医院专家带来健康养生专题讲座、中草药功效香囊制作、呼吸导引康复操教学、脊柱侧弯筛查、止咳小敷贴、中医养生茶饮体验等丰富活动。
中医药是流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华夏民族灿烂文明的瑰宝。6月9日下午,以“千年医脉·薪火相传”为主题的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主题活动在位于虹口区北外滩的建投书局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中医药名家汇聚一堂,展开了一场中医药非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的思维碰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虹口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为“长三角区域中医药非遗项目研讨会”,施杞、沈堂彪、吴建龙、东贵荣四位长三角地区中医领域业内大咖带来了干货满满的主旨发言;下半场为“新生代中医专家非遗传承圆桌交流会”,石瑛、朱烱伟、朱为康、徐艳秋、薄化君、邓玉海六位活跃在中医诊疗一线的“少壮派”中医医师分享了诸多养生之道、保健知识等。
今天,中医药名家们来到曲阳公园的“国潮四季”夏季养生非遗市集开展中医义诊,以实际行动践行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现场同步推动的非遗衍生品展示、“江南茶事 生活雅集”互动等活动,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参与。
牵挂非遗产,不应只是写满沧桑的面孔;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加入。2023年度“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今天在中福会少年宫首发,通过一张地图、一个小程序,串连起全市25家非遗特色展馆,汇集278项上海非遗项目知识普及和丰富有趣的美育活动,邀请学子和家长走进非遗展馆,开启精彩的传统文化之旅。为更好适应新的出行习惯和生活方式,小程序提供每个展馆的详细介绍和所涉非遗项目的知识,每个月更新各展馆当月的公教、美育活动信息,此外还设置打卡、集章、组队PK等趣味功能,并将于今年暑假推出“心手相传”上海学子非遗研创大赛。
当天,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也对外发布了100道海选题库,邀请全市高中及以下的在校学生参与答题。大赛举办期间,将依托长三角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展与赛事相关的非遗体验活动,比如“跟着非遗游江南”“专家带你赏非遗”“我与非遗面对面”,以展览、讲座、行走、诵读等丰富形式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希望通过整合全市非遗主题展馆、空间、传承人工作室等专业资源,创造机会让青少年学生与多品类非遗项目接触,与传承人面对面互动,继而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关注非遗、了解非遗,以“小手牵大手”达成全社会对非遗的喜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说。
上海各个区也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以闵行区为例,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覆盖全区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及各项目保护单位。其中,“海派城市考古之寻迹闵行”主题系列活动,带领“考古”队员们用脚步丈量闵行的街区,阅读古老建筑、触摸文化肌理、聆听闵行故事。6月9日至11日,主题活动第一站——“寻访火柴大王”在项家宅院火热上演,“考古”队员们化身侦探,与NPC展开沉浸式角色扮演互动,通过趣味游戏寻找线索,还原项家宅院背后的历史故事。活动期间,同步设置了花艺、茶艺、香道以及文创盲盒等众多体验内容。
项家宅院始建于1917年,极富海派建筑特色,如今作为闵行老街陈列馆,静静地矗立在一隅,讲述老街的故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项家宅院外场特别开设“非遗集市”以及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川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的表演。由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驻厂武警官兵组成的成人版演员,和来自闵行区鹤北初级中学、闵行区中心小学的少儿版演员,通过别出心裁的编排方式,共同演绎生动有趣的热闹场景。传统非遗与百年建筑的碰撞,催生出别样的“化学反应”。6月11日,老闵行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还将带领“考古”队员们打卡备受瞩目的大零号湾图书馆,见证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
正在闵行区群众艺术馆热展的“遗落珍境——2023闵行非遗保护成果展”,则以图文、实物、影音等方式集中展示近年来闵行区非遗保护成果,共计展出闵行区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余项、实物及数字展品140余件。
本次展览分为“乡土本色,亦城亦乡”“江南底色,古今贯通”“海派亮色,中西合璧”三大板块,除了精雕细琢的展品外,市民游客还能看到不少闵行老照片、欣赏非遗微景观,沉浸式领略闵行非遗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以及闵行非遗在新时代的面貌,感受闵行这片土地的海派乡土魅力。
闵行自古水网如织、沃野广阔,拥有重学崇文、守土护乡、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孕育了具有江南文化特征的乡土文化,形成了亦城亦乡、集镇为重,多元兼容、本色为主,洋为中用、民族为本,自成一体、乡土为魂的文化风格。为了让更多人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展览期间将带来每日两场主题导赏活动,由市级、区级代表性及主要传承人开展专题讲座与体验活动,形成“天天有主题,日日有活动”的氛围。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宝山区将在6月中下旬持续两周开展覆盖12个街镇的系列宣传展示等,展示当地非遗保护的风貌与活力。6月10日在智慧湾拉开帷幕的宝山非遗展示周主题活动,汇聚了20多个本土非遗项目,不仅有展览展示,也有美育体验、文创市集、集章卡趣味活动等,让人们在可观、可游、可赏、可品中“玩转”非遗。待夜幕降临,主题活动现场的“箱集音乐节”点燃了青年人的参与热情,通过时尚化、年轻化的表达手段,拉动城市文旅夜间消费,让非遗“活”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作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一项重要赛事,“指生万物,向美而生”长三角市民手作大赛成果展即日起将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盛美”呈现。近千名来自长三角的参赛者“以美为名”,先后向大赛递交作品2000余件,不仅有常见的剪纸、钩针编织、拼布、陶艺、竹编、草编等常见的手作类型,还不乏BJD面部彩绘、金属拼装、综合材料等新技艺。每件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市民对生活中“小美好”的追求。而在本次成果展除了展示获奖作品之外,还特别邀请了来自长三角的青年艺术家,与市民手作达人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此次非遗展示周涵盖端午小长假,宝山针对市民的出行需求,设计非遗旅游线路,将招募骑行爱好者从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出发,沿沪太路沿线体验非遗场馆、品味美食、游览古镇、观赏龙船等项目,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展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线路的相互融合,提升宝山非遗的知晓度和覆盖面。同时,结合“社会大美育”,宝山还将把吴淞面塑制作技艺、古法末茶制作技艺、香囊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项目先后送进社区、校园,邀请非遗传承人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宝山非遗微课堂”,让非遗文走进生活。第十六届罗店龙船文化节,将为此次非遗展示周画上句号。
在杨浦区长阳创谷活力中心,第三期长阳乐市“夏日拾光”如期开场,以“美食”与“戏剧”的跨界联合,打造“好玩、好看、好吃、好逛”的创意氛围,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点亮艺术。
在这里,除了人间烟火,还有诗和远方,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英国戏剧演出,体验音乐跨界编程工作坊。90分钟的《本剧可能含有食物》是一部浸没式舞蹈剧场,充满了精巧的舞蹈和美妙的音乐。作品灵感来自于用餐这一社交场合。在落座于餐桌旁边之后,观众将拥有一份菜单,并且同表演者们一起探索人类和食物的关系。所有的音乐都是无伴奏合唱,随着戏剧化的舞蹈和音乐编排,营造出一种自由,怀旧和幽默的氛围。60分钟的《我食故我在Eating Myself》有关食物、厨房和生活,带大家踏上一段心灵之旅。而在“蔬果大合唱”跨界编程工作坊,小朋友们可艺术使用不同种类的水果,赋予它们声音属性,探索其创造和改变声音的潜力。
作者:李婷
图片:叶辰亮、主办方
编辑:王雪瑛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