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6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2023年上海市“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市档案馆新馆启动,向社会发布了一批市档案馆和长宁、虹口、静安等区档案馆馆藏的珍档。这批珍档里既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重要佐证,也有记录上海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档案。
当天发布档案共百余件,部分为首次公布,并在市档案馆新馆活动大厅对公众展示。其中,一本本老旧的32开小册子引人关注。这是一套诞生于1949年3月的《上海调查资料》。市档案馆整理编目部工作人员邱志仁介绍,为解放上海、安定上海、建设上海,中国共产党人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比如,当时华东局社会部以“江南问题研究会”的名义,组织编印了31册的《上海调查资料》,涵盖上海政府机构、官办企业、医院、公用事业、金融机构、宗教团体、工商业团体等方面的信息。《上海调查资料》中的工业调查对象不仅包括战后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在沪工业企业,还涉及了中央信托局、农林部、交通部、卫生署、善后事业保管委员会等下属的在沪工业企业经营状况。“这些调查资料为旧上海在短时期内平稳过渡,改造成为一个安定平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上海做出了重要贡献。”邱志仁感慨,这些与调查研究相关的档案,为我们当下开展调研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活动当天,市档案馆还发布上线了“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该平台是国家级档案科研项目,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知识图谱、数据库等技术,并将档案知识图谱和时空地理信息系统、流媒体故事系统等有机融合,打造成一个独具海派特色的档案文化传播和档案查询平台。公众可利用PC端、手机移动端等载体,通过该平台读档学史,形象直观地了解上海城市发展历程。
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指导,上海市档案馆与四川、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成都等17家省级综合档案馆联合主办的“江河奔腾 红色追寻——长江黄河流域红色珍档联展”线上展于6月9日正式推出。展览汇集百余家档案部门的300余件红色珍档,形成红色文化合力,发出红色档案强音。
在启动仪式上,市档案馆还与华师大二附中、浦东新区海桐小学签署《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将为青少年提供更贴合其自身特点的红色档案文化教育活动。
据悉,从6月9日至15日,市档案局将组织全市近200家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举办200余场具有档案特色、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展览、讲座、知识竞赛、档案法制宣教等,为广大市民提供近距离感受档案文化魅力的机会。
6月13日,市档案馆将与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合作,推出档案思政课堂暨“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探究体验课,由市档案馆研究人员带着学生“畅游”档案文化的数字世界。
市档案局(馆)主办的“数字记忆新时代——上海市档案创新发展成果展示体验活动”将于6月15日起向公众开放。体验活动集近年上海档案科技创新成果之大成,通过展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全过程运用,让观众感受未来智慧档案工作的发展脉动。同一天,“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档案保护利用学术交流会”将在市档案馆举行,届时来自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数字赋能红色档案保护利用等档案领域的前沿论题。
作者:李婷
编辑:王雪瑛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